||
“他们”的生活哲学|苦难
——一白&木鱼
来源:网图
1、父亲的“苦难”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句话被老尚视为人生信条。
每当我们这些当子女的提及工作中的辛苦或表露出生活的不易时,老尚便会用这句话作为开场白以他的生活视角,给出观点“现在的年轻人一点苦都吃不了”。同时,略带成就感的说“我们年轻的时候就是因为能吃苦,才能为你们创造现在的生活条件”。
我能感受到他深沉的父爱和对我们殷切的期望;能体会到他对自我努力付出后,获得的生活的肯定和满意。
然而,仍对他“过来人”自居式的思想教育,陷入沉思。
2、苦难,无处不在
当然,父辈在那个年代确实吃了不少苦,这是无可厚非的事实,以他们认为的标准来定义他们的成功,也是合理、自洽的。这是时代洪流,在每个小家庭、每个个人身上裹挟后,留下的价值观,既客观、又主观。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认知维度的不同,吃苦的多少与是否成功就一定有必然的联系吗?苦难是什么?什么才算是成功?
苦难囊括了生活中的艰难困苦,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
苦,侧重生活环境的困顿,物质条件的贫乏;难,则多指生活给予的意外打击、挫折,沉重到无法承受。
上学时,受人欺负、成绩不好,这是孩童时期的苦难;
工作时,加班到深夜、升职遥遥无期,这是成年人需要承受的苦难;
生活中,买不起房、看不起病,这是人生现实中的苦难;
……
每个人的一生,苦难从不缺席。
来源:网图
“苦难不值得追求,磨练意志是因为苦难无法躲开。”
——余华《活着》
事实上苦难就是苦难,它在我们的人生中客观存在,无处不在,无法避免;苦难本身不会带来成功,苦难也不值得追求,“吃得苦中苦”更不值得提倡和歌颂。
“苦难可以激发生机,也可以扼杀生机;可以磨炼意志,也可以摧垮意志;可以启迪智慧,也可以蒙蔽智慧;可以高扬人格,也可以贬抑人格;全看受苦者的素质如何。”
白手起家的企业家,感谢过往的贫穷;匠心大成的技术人才,感谢无数次的失败和勤能补拙;攻坚克难的科学家,感谢命运一次次的捉弄和偶然的运气成分;德艺双馨的艺术家,感谢生活的坎坷和孪生的温情……
这些感慨,是穿越风雨后看到彩虹那一刻的自我肯定,是“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晴空万里。他们朝着自己的山峰艰难而坚定的奔赴,这是正能量的传递!
然而每个人的山峰不尽相同,我们作为“吃瓜群众”收获力量的同时,不必落入教条地去刻意寻找他们口中的苦难。正如老尚口中的苦难与我们现在所面临的苦难,已然有了很多的不同,这是时代发展、时空转移的必然。
3、苦难,生活的挚友
生活中的苦,让我们明白艰辛、懂得珍惜,而炼就一颗坚强的心灵,为自己的追求,付出坚持不懈的努力。
生活中的难,让我们接纳无常、学会勇敢,锻造出勇往无前的坚韧力量,为登临自己人生的那座山峰,而玉汝以成。
来源:网图
人是一种会骗自己的动物,我们吃了很多无益的苦,虚掷了不少年华,所以有人就说,这种经历是崇高的。
——王小波《人性的逆转》
苦难本身没有意义;克服苦难,从中吸取的教训、积累的经验、升华的认知,才是有意义的事。
在平凡的生活中,积极、豁达地面对不确定而又必然的苦难,不刻意追求、也不消极逃避,在每次苦难后的复盘中总结克服苦难的经验,自我成长。
如果我们能以寻常的心态面对生活对我们的“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即苦中苦;
或许就能在一个相对自洽的逻辑里达到自我的“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亦即“人上人”。
此时,不要去感谢和歌颂苦难,应该好好感谢克服了重重苦难的自己。
这就是父亲朴实的生活哲学反射给我的思考。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5: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