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不管发生了什么,都在不紧不慢中结束了。
2021年缓缓走来,让你猝不及防,也让你早有准备。
我们每个人似乎都还有很多事情没有做完,也似乎好多事情永远也做不完。
所以,竭尽所能吧,尽量能多做些就多做些。
图片来源:网络
今天想要分享的是宋子微同学当时上课时候的一些感想和感悟,我姑且称之为“我的一个小目标”。
时隔几个月后,不知道子微对当时的这个目标是否有调整?:)
图片来源:网络
在整理子微文字的时候,突然间发现他传递的信息很丰富,更像是我和他之间的一种问答记录。所以,回退到2020年5月,我仍按照问答的方式进行呈现。
**********************************************************************
人物介绍:宋子微,电子科大信软学院2019级研究生,目前刚跨入研二。
**********************************************************************
Q:子微,你平时主要借助哪些数据库开展学术研究?
A:我个人比较熟悉的论文数据库有IEL,SpringerLink,Arxiv,DBLP,万方等。
Q:能否分享一下你自己的学术经历和目前主要关注的研究方向的学术论文?
A:我自己曾经的学年论文,也就是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是《识别手写数字的卷积神经网络在FPGA上的设计优化与实现》,算是我个人的第一篇“人生学术著作”。
最近在看的有优秀博士毕业论文《面向多核系统的实时调度算法研究》,作者是东北大学关楠博士,现为香港理工大学副教授;优秀国际期刊论文《The concept of Maximal Unschedulable Deadline Assignment for optimization in fixed-priority scheduled real-time systems》,文章发表于2019年Real-Time Systems 55卷,作者是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副教授曾海波博士;与自己领域相关的顶级国际会议论文《On the Decomposition-based Global EDF》,发表于2016年RTSS,作者还是关楠博士;与自己领域相关的国内中文期刊论文《实时多核嵌入式系统研究综述》,作者是陈刚、关楠、吕鸣松、王义,发表于2018年软件学报第7期。
我选择阅读这些文献时,由于对研究实时系统和神经网络实时性改进深感兴趣,因此关注论文多为实时系统设计和调度算法,关楠博士是在下非常喜欢的一位实时系统领域的研究学者,因此阅读了他大量的论文。
(瑜音:子微,你的这个科研路径是非常科学的。一般我们治学的时候,要么从研究方向入手,紧跟研究前沿关注很多最新的论文和研究进展;要么从科研小组或个人入手,紧跟某个方向某个小组的系列研究成果。这两种方式都很不错,对于我们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Q:子微,你对学术论文发展趋势有何见解和判断?
A:理想的讲,学术论文与学术研究,想要发展就注定要与当前热门的研究方向相关。各个领域之间的关系,在深度挖掘之下实际上依然能够找到一定的共通点,例如传统的信息安全领域与区块链技术的深度结合(这也促使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网络安全研究中心发表了大量的顶级论文);传统实时系统与人工智能的结合,这实际上推动了传统计算机领域继续向前发展,不论是论文发表还是研究方向的更新探索。以RTSS为例,RTSS作为实时系统仅有的A类会议,近几年传统调度算法已然势微,与神经网络和人工智能相关的文章越来越受审稿人的欢迎。最理想的情况,计算机学科的传统学术领域的学术论文数量和质量,注定是会随着新兴技术与领域的探索和发展而不断提高。
功利的讲,学术论文新兴领域的文章不论是会议还是期刊,投稿量注定是一年年的增大,质量良莠不齐也是不可避免的。在一些已经非常成熟的领域,文章的发表很多时候越来越不取决于文章的idea和质量了,这并非恶意的揣测。在传统的领域中,由于已经经过多年的发展,许多大牛老师和他们的弟子已经形成某种意义上的圈子。仍旧以实时系统为例,**博士的老师**教授,是原**大学的教授,IEEE FELLOW,担任过很长时间的**主席;VIT的**老师师从UCB的超级大牛**先生,这个人在2019年ISPD上发表了一篇类似心得的文章,只能说是随心所欲了……不能否认他们的文章质量极高,但他们大量的文章发表是否有他们老师的影响力和帮助,只能是见仁见智了。在这种情况下,除了通讯作者挂名以外,另一种另辟蹊径的方式就是大量应用文章的写作技巧,添加晦涩难懂的公式、配以数量巨大的对比实验,想一想也是非常无奈的事情。悲观一些的说,传统领域的学术论文很难写出突破性的进展,与新兴领域的结合某些时候也是迫不得已。有人的地方注定会有江湖,每个领域大概都有每个领域各自的一些“话事人”,学术论文的发展或许会受到一些桎梏,但大势所趋,文章的发表终归还是需要自身足够强大才行。
(瑜音:当初子微发给我这些文字的时候,并没有什么深刻的感受,今日重读,不禁惊喜与子微的深刻认识。同时,也感慨“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学生们的思维、见识、表达,真的让我们当老师的感觉十分欣慰。对于自己的观点,有理有据,表达上不卑不亢,客观陈述、理性分析。谢谢子微的这些分享和感悟。)
Q:子微,你有没有什么学术理想?理想可能说的有点儿大,就是学术目标吧?
A:感慨万千,作为一条小咸鱼,我的终极白日梦就是能发一篇RTSS。对实时系统领域的研究越深入越觉得虽然难度巨大,但调度算法的验证和设计确实非常有意思,但为了毕业和可能的博士深造的碰瓷敲门砖,以后做的东西注定要紧贴时代,研究嘛,除了深究,更需要调研才是。
(瑜音:此言甚对!很多同学做科学研究,就不会学术调研,往往“一通操作猛如虎”,“仔细一看十年前”!)
Q:那么我们的课程其实探讨了很多关于学术评价标准的问题,其中涉及比较多的就是论文的级别,比如SCI、EI、CCF推荐A类等。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A:说到标准,我们必须面对两大魔咒“CNS”(Cell, Nature, Science)和“SCI”,个人觉得任何事都需要有评价标准,而话语权的争夺一步慢注定步步慢。学术话语权的争夺尚需时日,但我以一个旁观的弱者的身份看事情,还是需要一些功利的角度,很难说现在的学术圈是否是为了谋一份教职或一个转正的契机而关注SCI。据我所知我们学校**教授博士师从**教授期间,发表了一篇nature,立刻破格教授、博导。我们学校最强大的**学院尚且对CNS如此推崇,那么CNS和高水平SCI至少在国内很多院校,代表了未来无限的发展机会,这是毋庸置疑的。学术界推崇备至的IEEE FELLOW等,同样是在IEEE的评价体系下,国内院校注定是吃亏的,可能某些“既定”圈子需要维护,但某些时候也需要适当地打破一下。
(瑜音:是的,我没有想到评价体系已经在大家的治学心理上产生了如此深的影响,但是确实也是不可避免的。即便现在国家在大力呼吁“破五唯”,但是也绝非一时一日就能改变的,这是一个调整认知和评价的系统工程。我们只能“和光同尘”,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投身其中,却不能置身事外。)
图片来源:网络
写在最后:
祝愿子微同学能在2021年,实现自己的小目标,高中一篇RTSS!
2021,你好!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6: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