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对我而言其实有点意外。以前在我的印象中,诺奖是偏重机制机理一类的,没想到这样一个应用类的研究也可以得奖,看来需要重新审视下诺奖的评奖思路了。这样一个能够救命的药物,机制是否清楚,其实并不重要
这是诺奖和自己的工作领域最接近的一次了。由于从事的是新药研发,机制的研究其实并不多,很多时候,诺奖的东西都有一种不明觉厉的感觉。难得这次相对熟悉,真是有必要记录一下自己的心情和看法。不过实在懒得写太多,就想到哪里随便写了点。文责自负。
自己本科学的是中药,几乎从进校起,就已经知道青蒿素这个传奇的故事,来作为中药有效的证据,作为传统医学有价值的证据。
不过,正像诺奖委员会所说,这是颁给一个受了传统医学启发的科学家的,而不是肯定传统医学。确实,从青蒿素的提取方法,包括后来的一系列结构鉴定、制剂,结构改造等工作,都是完全按照科学的思路来进行的。而且这样的结果恰恰证明了传统中医在用青蒿素“截疟”方法上的不靠谱,包括品种来源,煎煮方法等。在那个年代,或许程序和手段不够严谨,但是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思路才是决定青蒿素被发现最根本的原因。
自己毕业以后一直从事新药研发工作,见过了太多各种各样的化学药、中成药、生物药,中药单体的评估过程。深深感到新药研发的难度之大超出普通人的想象。说实话,现代药物研发基于从基于药物化学结构发展到基于靶点,到现在最时髦的精准医学,效率比之青蒿素这种花举国之力进行筛查的方法,高的真不是一点半点。青蒿素这种筛选有效成分的方法其实就像大海捞针一样,是一个很难重现的奇迹。
自己曾经接触过很多类似从中药中提取的单体分子或者有效部位或者提取的成药制剂,采取的研究方法不可谓不新,验证手段不可谓不科学,比之青蒿素的年代不知道进步了多少。但效果总体来说只能说是差强人意,和化药与生物制剂相比,不但疗效上没有任何优势,反而产生了很多安全性等方面的问题,一方面说明了青蒿素的发现是有很大的偶然性,另一方面,也说明现在中药开发的难度其实远在化药和生物药之上。从药审中心今年批准和申请的中药新药的数量逐年下降这一点上就可以看出明显的趋势。
同时自己也见识过很多中药新药的临床试验,无论从研究的科学性和严谨性,还是药物的有效性来说,中药临床研究都差得太远,很难经得起循证医学的检验。如何评价中药,包括传统和现代中医药的疗效,还真是一个大问题。
虽然这样说,但对于青蒿素,我认为说是中医药给人类的礼物,真是不为过。毕竟,这是从中医药的理论与药物里面得到的启发,想要否定这一点,还真是不可能。就像毛主席说的,中医药是一个伟大的宝库,但是如何发掘利用,还是非常值得做新药的人来思考。至少以前的思路来看,并不成功。而青蒿素得奖确实是一个很好的契机,希望能有高人进行全面的。
看到一句评价凯库勒式的话,觉得也适合评价青蒿素的发现,“应该指出的是,凯库勒能够从梦中得到启发,成功地提出重要的结构学说,并不是偶然的。这是由于他善于独立思考,平时总是冥思苦想有关原子、分子以及结构等问题,才会梦其所思;更重要的是,他懂得化合价的真正意义,善于捕捉直觉现象;加之以事实为依据,以严肃的科学态度进行多方面的分析和探讨,这一切都为他取得成功奠定了基础。”
归根结底,新药研发的最大动力还是来自未满足的临床需求。只要有需求,就会有创新的动力,也会让人有坚持下去的勇气与毅力。至于成败得失,还真不是普通人能够看得出来的。因此,踏踏实实的工作,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3 04: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