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zp39215819707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tzp39215819707

博文

大自然的超级“魔术师”——电子

已有 3593 次阅读 2014-6-15 13:48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在大自然中,一些简单现象的背后,却隐藏着巨大的科学奥秘。比如:

     两个相同的小铜球:AB,我常想:铜球A、B靠近时,A内电子与B内电子之间存在“斥力”吗?

     请千万不要小看这个简单问题。 而且它对大自然影响深远。  

     我们知道,AB内都含无数电子,说明A、B是两个“电子海洋”,那么,当A、B靠近时,A的电子、B的电子之间该有强斥力。可事实是,AB靠近时根本看不到斥力,A、B之间的电子斥力真的无故消失了吗?非也。

      研究发现,铜球AB之间电子的“斥力”从来没有消失。我们看到的只是假象,真正的电子“斥力”却被另一种强力——引力完全抵消了。


     不妨通过一个小实验来揭开其真相:

     把铜球AB连接电池的正极、负极,AB就形成一个电场。若在AB中间放置一个“电子M”(实验时用小带电体代替),则MA的引力、B的斥力而飞向铜球A

     对于铜球A

     A失去电子带正电后,A内质子开始对“电子M”产生引力,而且,A失去电子越多,A内质子对“电子M”的引力就越大,如果铜球A可以失去大部分电子,那么,A内质子对“电子M”的引力就全部暴露出来。由此,可发现两点:            

     1)不论A带电或中性,A内电子对“电子M”都存在斥力作用。

     2)当A为电中性时,A内质子、电子对“电子M”的引力、斥力刚好抵消,虽表面看不到A对“电子M”的斥力。但斥力是存在的。

     可见,铜球A内的电子、质子对“电子M”的斥力、引力同时并存,只是这两个力常常相互抵消,蒙骗了我们眼睛。

      因此,对于铜球A,只要A与“电子M”靠近,A内电子对“电子M”的斥力就永恒存在,不管A是带电还是中性。中性A对“电子M”表面看不到斥力,那只是一种错觉。

     结论是:中性铜球A对“电子M”有隐性斥力。

     同样道理,连接电池后,A、B之间开始产生引力,而且,A失去电子、B得电子越多,引力越大。显然,A内电子、质子与B内电子、质子之间同样都存在作用力,只是这些力常常处于“抵消”状态,而当A、B同为电中性时,它们之间电子、质子的引力、斥力刚好完全抵消,因此,中性铜球A、B之间看不到作用力,但是,中性A、B之间的电子斥力是存在的。只是隐性的。

     最后我们得出结论:中性铜球A的电子与铜球B的电子间存在斥力,但斥力是隐性的

     推而广之,这个发现具有非常重要意义。

     事实上,任何物质都是“电子海洋”,因此,物质与物质之间的电子都存在隐性斥力,产生隐形的联系。

      这对大自然具有广泛的影响,许多难解的自然奥秘可得到破解:

   1)热辐射的本质。

   电子有一个特征:在物质内部,电子极易受热或电磁力而振荡、共振。

   因此,当铜球A受热时,A内电子开始高频振荡,引起B内电子共振,A、B实现热传递。这可能是物体之间热辐射的真正本质所在。即:不同物体之间的电子存在隐性的、强烈的“电子共振”。

   物体之间电子的共振是物质实现能量扩散、传递的实质。

   2)电磁波的本质。

   在小型变压器中,初级线圈中的交流电产生的交变“电磁力”,传递到次级线圈,推动次级线圈中的电子运动产生感生电流,实现变压。

   如果把初级线圈中交流电频率大幅度提高,并逐渐拉开初级、次级线圈的距离由近至很远,可以看到,次级线圈中电流逐渐变小,最后变成极其微弱的“信号电流”,其实此时,初级、次级线圈已变成电磁波的发射器和接收器。

    可见,电磁波其实是:因初、次级线圈之间的电子有力的作用,进而产生的高频共振。

      电磁波传播、热辐射很可能出自同一本质。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357553-803564.html

上一篇:“波”与“力”的特殊关系。电磁波或是纯粹的“力”
下一篇:哥伦比亚与希腊之战——一场智慧的对决
收藏 IP: 111.22.83.*| 热度|

1 晏成和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24 14: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