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晚舞台上手持红帕与真人舞蹈演员配合表演扭秧歌的宇树人形机器人,让人们眼见为实地看到,人形机器人不再只是科幻片里体现未来感的一个角色,而已成为现实中服务人类的工具。据摩根士丹利最新发布的《人形机器人100:绘制人形机器人价值链图谱》,在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链中,中国的份额高达63%,特别是在“身体”环节,中国集成企业占比达45%。上海作为汽车、工业机器人高地,在人形机器人领域起步较早,2023年国内发布的12款人形机器人中,有4款出自上海浦东。2024年,位于浦东的人形机器人(上海)有限公司、上海傅利叶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上海智元新创技术有限公司、上海开普勒机器人有限公司等人形机器人企业均发布了最新机型,在尺寸、自由度等参数方面持续迭代。
2025年被业界认为是人形机器人的量产元年。2月21日,“浦东新区人形机器人产业链协同创新大会”在张江机器人谷召开。浦东新区政府党组成员李慧出席活动并致辞,人形机器人本体、核心零部件、大模型、智能芯片、算力、投资机构、孵化器等50余家产业链上下游及生态合作企业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人形机器人技术合作、场景合作的新方向。
李慧介绍,浦东发展人形机器人具有几项优势:浦东拥有丰富的上下游供应链企业,在软件领域集聚了一批优质的大模型、操作系统、感知系统的软件企业,企业选择浦东,能够得到更多生态链上的朋友圈;在硬件领域,浦东拥有一批关节执行器、传感器和灵巧手等硬件、零部件企业;在投融资领域,浦东拥有1200家以上的持牌金融机构,这些都为人形机器人投融资提供了良好土壤;浦东已建有人形机器人具身智能开源训练场和智元人形机器人训练场,计划在今年产出数万条高质量的数据集,可以为人形机器人企业提供更丰富的数据语料库;浦东产业体量大、基础雄厚、门类丰富,拥有1600多家规上工业企业、超过800家集成电路企业,以及3800多家生物医药领域的企业,在陆家嘴、世博园区这样的大型商圈,金融、旅游、会展等现代服务业都很发达,这些高级的场景支持为深度赋能人形机器人产品的智能制造、商业等环节提供了可能。
作为上海乃至全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浦东新区正积极拥抱新兴赛道和未来产业,目标是打造以人形机器人为引领的具身智能创新高地,营造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人形机器人产业生态。其中,主阵地张江集聚了产业链上73家企业,覆盖多个关键环节,已逐步形成浦东人形机器人产业链集聚发展生态圈。作为浦东推动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之一,张江机器人谷已集聚了人形机器人相关产业链企业超过30家。张江机器人谷产业负责人王涛表示,预计今年园区内企业人形机器人出货量在万台以上。园区也将提供更多的研发测试等服务,让企业的产品尽快进入到有实际需求的场景应用中。
头部企业齐聚,展示技术突破与产业布局
人形机器人(上海)有限公司、上海傅利叶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上海智元新创技术有限公司、上海开普勒机器人有限公司在此次会议中依次分享了各自对人形机器人行业发展的判断,并介绍了各自企业的产品、技术亮点、未来应用场景探索,及以开放的姿态与供应链环节、功能平台等领域合作伙伴携手共进的方法。
其中,人形机器人(上海)有限公司已开源全球首台全尺寸人形机器人公版机“青龙”,并发布首个开源百万真机数据集,致力于打造中国人形机器人的技术基座,加速推动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蓬勃发展;上海傅利叶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实现了从智能康复机器人到通用人形机器人的转型发展,傅利叶GRx系列人形机器人已在导览咨询、学术科研、医疗康复等领域实现广泛落地应用,并为全球开发者提供文档资源和快速响应的技术支持;智元机器人打造了“本体+AI”的先进全栈技术,2024年推出远征、灵犀两大家族的5款商用人形机器人新品,覆盖交互服务、柔性智造、特种作业、科研教育和数据采集等应用场景,并且在今年年初正式量产下线第1000台通用具身机器人;上海开普勒机器人有限公司的“先行者K2”拥有TrueBionic真仿生™本体,具备大负载、长续航等能力,公司自研了多项核心技术,工程化、量产及成本控制能力强,产品应用场景广泛,在物流、冶金、汽车制造等行业均有落地探索。
“风洞送样场景的工作环境极为恶劣。平台下方是460吨钢水熔炉,炉内温度为1500度,平台噪音约60分贝,人与人之间正常对话无法听见。工人需要在测温取样平台操作口使用长杆对钢水进行测温和取样等操作,整个过程需要10分钟,此外,工人在这样的环境中需要进行多次测温和取样,平台的噪音、粉尘、辐射等问题也严重威胁着工人的身体健康。钢水测温工位处在一个高风险、高强度、高污染的工作环境中。” 开普勒机器人有限公司副总裁宋华举例指出,现在的工业中与自动化相关的是连续工业,但这个连续的工业中依然有很多工序之间的衔接需要人。因此,人形机器人的竞争目标并不是工业机械臂或工业机器人,而是替代工业中AGV或工业机械臂没法实现的零散或衔接式的、原来由人执行的岗位。他介绍,出于对人形机器人未来工业化运用的一个考量,开普勒机器人已从工业场景中筛选了一些此类工序,由机器人配合工业自动化设备完成工业不同产线之间的衔接。
企业、园区、政府协同发力,拥抱行业发展新趋势
沐曦集成、燧原科技、华院计算、绿的谐波、钧舵机器人等50余家人形机器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代表也在会议现场积极互动,交流了行业发展的新趋势。行业专家们围绕产业链协同、技术创新、场景应用等核心议题各抒己见,积极探寻合作契合点,推动产业链上下游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共进。
人形机器人产业链较长,涵盖人形机器人本体、核心零部件、大模型、智能芯片、算力等上下游企业。对于地方而言,通过本地产业协同,推动人形机器人的数据采集、产品打磨和落地,是推进量产的一大关键。
今年年初,绿的谐波(上海)传动科技有限公司入驻张江机器人谷。作为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首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绿的谐波公司在人形机器人关键零部件——精密传动装置方面技术优势明显。如在人形机器人下肢方面,该公司从螺纹牙不同齿形的啮合特性分析入手,自研自制的反向行星滚珠丝杠在精度、效率、线速度、行程、噪音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行程误差实现P1级精度,效率80%~85%,定位精度达到1丝以内。
“作为产业链的前端,为更好地配合人形机器人行业发展,我们今年已经在浦东张江实现一些产业落地,将围绕人形机器人领域开展一系列的新产品研发和制造,适应人形机器人在小型化、轻量化上的需求。”绿的谐波(上海)传动科技有限公司销售总监翁进贤表示。
华院计算技术(上海)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人工智能算法企业,可为人工智能提供“工业大脑”。据华院计算股份有限公司市场总监龚皆贤介绍,华院计算已面向人形机器人产业链合作进行布局。首先是认知智能技术输出。华院计算的核心能力——多模态理解、知识推理和自主决策算法可为人形机器人提供“大脑级”支持。例如在工业巡检场景,结合机器视觉与工艺知识库的缺陷检测模型,可提升机器人在复杂环境下的决策准确率。同时,华院计算也在进行一些行业场景的联合开发,如依托在钢铁冶金领域积累的智能配料、质量管控等工业知识图谱,与机器人企业共建“行业认知中枢”,增强机器人在高危环境、高温环境或互动类医疗服务环境下的自适应能力。
龚皆贤表示,目前企业正与多家头部企业探讨构建“认知智能+机器人”开放平台。今年7月,企业200余人的科研团队将全部入驻张江的模力社区。
张江机器人谷产业负责人王涛表示,加速人形机器人的产业化,需要企业、园区与政府协同发力。张江机器人谷正围绕民生、工业等有人形机器人需求的场景对接企业。通过丰富场景,人形机器人本体企业可以快速迭代产品,尽快为商业化做好准备。
今年1月,上海市与工信部共建的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具身智能训练场在张江科学城启用。目前,已有100台异构全尺寸人形机器人和类人形机器人进驻训练场的十多个场景进行“学习”。浦东新区正抓紧制定覆盖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场景应用、人才激励等方面的人形机器人领域相关产业支持政策,进一步挖掘应用场景,完善技术创新平台和开源社区生态,以推动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创新发展。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3-31 06: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