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古代有无科学的争议
都世民
摘要:本文主要讨论中国古代有无科学的争议。首先讨论是谁先提出的和现在提出的知名人士,提出者的时空、文化及学科背景,以及主要论点。然后讨论现代科学的源头,科学的定义,科学史的研究。最后讨论这个争议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国古代,科学,背景,源头,价值。
https://mp.weixin.qq.com/cgi-bin/home?t=home/index&token=1733258381&lang=zh_CN
中国古代没有科学是谁先提出的?
根据有的文章提供的来源和有些争议文章引用的资料:提出这个争论的代表人物:
·1915年任鸿隽在《科学》创刊号上发表《说中国无科学的原因》,
·1922年冯友兰在《国际伦理学杂志》上用英文发表《为什么中国没有科学——对中国哲学的历史及其后果的一种解释》一文,
·1944年竺可桢发表《中国古代为什么没有产生自然科学?》一文,意见都是相同的。
时间是20世纪初。提出者是当时的知名学者。
现在参与讨论的知名人士有:
·饶毅 (首都医科大学校长、生物学家)
关于饶毅:中国古代科学“有,但很弱”的思考,2022年6月18日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2/0618/16/57999716_1036522682.shtml
·张双南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https://tv.cctv.com/2017/04/22/VIDEvgvGXTFgbvxaZY0iNXt3170422.shtml,[开讲啦]张双南: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都不是科学 而是技术,央视网2017年04月22日 .)
·吴国盛 (清华大学科学史系主任)
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B%80%E4%B9%88%E6%98%AF%E7%A7%91%E5%AD%A6/62637413?fromModule=search-result_lemma-recommend,什么是科学.
提出者的时空、文化和学科背景
20世纪初的一些著名中国学者提出后,一直到现在,这一问题的争论没有停止过。争论的
热度也有起伏。
·在时间上,由于争论涉及科学的起源,必须有时间范围。有人主张考察公元前600年~公
元1450年间的欧洲科学传统。
·在空间上,认为现代科学的起源在古希腊。后来传到欧洲。
·争论的焦点,似乎集中在现代科学问题上。有人认为,现代科学能够起源在古希腊,主要原因是:起源于古希腊的形式主义逻辑,主要代表人物是亚里士多德。它认为人类生活的宇宙有规律,而且通过人的观察就能理解。也有人认为,西方人是讲究逻辑思维,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就是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
·在学科上,争论的双方主要集中在天文学、数学、光学、伦理学、哲学、宗教、易经、中国古文化。
·争论的双方都认为。几千年来不管是从文化、科技、天文、农业,中国古代都远超西方。但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这些学科方面,几乎看不到中国人的名字,因此认为中国古代没有科学。
提出者的主要论点是什么?
·科学名词的定义、内涵理解不同,是争论的首要内容。
·现代科技的起源也是争论的原因之一。科学起源于古希腊,希腊人不考虑知识的实用性和功利性,只关注知识本身的确定性,
·对现代科技包含的学科内容、背景、特点理解不同也会引起争议。
·用现代人的文化、思维、观点、背景去理解古遵义的内容之一。
·中国古代究竟有没有科学?事实上,“中国古代没有现代意义上的科学”这个定论已经被很多人接受。如果“科学”指的是现代科学,那中国古代就没有科学;如果“科学”指的是高端知识,那中国古代有科学,
·“科学”是自然科学吗?什么是自然科学?
·科学包不包括技术。科学技术能分开吗?哪个高哪个低?研究科学目的什么?
·科学技术怎么理解?“科学”是发现事实与现象之间的关系,并把这种关系联系起来形成理论。而“技术”是把已经发现的科学理论,应用到实际的问题中去。中国古人讲究的是“天地人”,是“天人合一”,是自然与人的融合。与西方不同。
·科学是把人与自然分开,用人的视角去观察客观存在的自然。这种观察方法和古人的人生哲学不是一回事儿。
·科学最重要的是什么?是求真。中国古代科学不发达,但这又有什么呢?真正的科学精
神是正视,而非神化。佛法就是求真。
·中国文化既缺乏科学的基因,也缺乏科学发展的土壤。驱使我们发展科学的是富国强兵、民族振兴这样的功利动机,对真理的追求、对未知的好奇、以求知为乐趣的自由心态远没有被充分激活。
·单纯作为工具进入中国的科学犹如外来入侵的新物种,没有天敌,没有制约因素,酿成的危机尚未被国人所意识到。
·中国传统的优势在于技术,在于博物学,而不是数理科学,
·农学和医学作为中国传统学科显而易见。
·算学在中国历史并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它实际上是服务于行政管理、经济管理工作的实用技术,没有独立知识的地位。中国数学的主要经典《九章算术》,从其萌芽起,没有离开过政府的经济管理部门,为经济工作服务。因此我们可以说,中国传统数学“有术无学”,其本质上是一门技术,不是西方意义上的数理科学。
·中国古代的天文学本质上不是研究行星运行规律的数理科学,而是天界博物学、星象解码学、政治占星术、日常伦理学。
·中国是一个史学大国,中国学术有强烈的史-志风格,对中国传统的自然知识进行整理,使用博物学框架比使用数理实验科学框架更贴切、自然。
https://zhuanlan.zhihu.com/p/137598244
现代科学源头在哪里?
强调哥白尼、伽利略等人都是在与亚里士多德学说的斗争中发展他们的学说的,以此来证
明希腊文化对近代科学简直是非但没有积极意义,反而起了阻碍作用.
亚里士多德的天文学和托勒密的天文学无论在具体年代上,还是在基本结构上,都根本是两回事。在这个问题上,李约瑟有一些错误的说法,长期以来曾在中国产生颇大的影响,例如李氏有两段经常被中国科学史界、哲学史界乃至历史学界援引的论述:
亚里士多德和托勒密僵硬的同心水晶球概念,曾束缚欧洲天文学思想一千多年。[5]耶稣会传教士带去(中国)的世界图式是托勒密-亚里士多德的封闭的地心说;这种学说认为,宇宙是由许多以地球为中心的同心固体水晶球构成的。[6]这些论述有几方面的问题。首先,水晶球模型实与托勒密无关。托勒密从未主张过水晶球模型。[7]实际情况是,直至中世纪末期,圣托马斯·阿奎那(T. Aquinas)将亚里士多德学说与基督教神学全盘结合起来时,始援引托勒密著作以证成地心、地静之说。若因此就将水晶球模式归于托勒密名下,明显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而亚里士多德的天文学说“束缚欧洲天文学思想”,最多也就几百年,哪有一千多年?
第二个说法,是追问既然古希腊有科学的源头,那如何解释直到加利略时代之前,科学发现基本上是缓慢进行的,至少没有以急剧增长或指数增长的形式发生?有些学者认为近现代科学与古希腊科学并无多少共同之处,理由之一就是古希腊之后为何没有接着出现近现代科学,反而经历了漫长的中世纪?
这一质问看上去好像非常雄辩,似乎一棍就可将对方打闷,其实只是没有作用的虚招,中国有一句成语“枯木逢春”──在漫长的寒冬看上去已经死掉的一株枯木,逢春而新绿渐生,盛夏而树荫如盖,你怎么能因为寒冬时它未出现新绿,就否认它还是原来那棵树?事物的发展演变需要外界的条件。中世纪欧洲遭逢巨变,古希腊科学失去了继续发展的条件,直等到文艺复兴之后,才是它枯木逢春之时。就好比长江的源头在西部,但东流入海还要经过漫长的路程,你怎么能要求它必须一下山就入海?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293-1353861.html
“科学”的定义
讨论科学定义,必然会涉及科学什么时候开始?是从文字上找,还是从内容上找。这两者都有不同的标准。也难统一。
·所谓“科学”,就是指公元1450年之后的科学,是指现代科学。实际上这一说法很多人认同。
·科学的定义不是单一学科。
·因此这个定义应该有广泛性、包容性,不应该有排斥性、学科壁垒性,以及时空限制。
·为什么对科学争议这么大,定义无法统一?这个问题与文化、经济、政治、国家、民族、历史、学科分类等很多因素有关。
·有专家认为,科学的分类就是知识的分类。一般说来,在古代获得的知识称为古代科学, 在现代获得的知识称为现代科学;与自然有关的知识称为自然科学或基础科学,与应用有关的知识称为应用科学.
(https://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373568&do=blog&id=1159266,2019-1-26)
https://zhuanlan.zhihu.com/p/137598244
·为什么对中国古代有没有科学的问题争论更大、更久?说法更多。有人著书说中国落后西方100年。也有人说中国落后1500年。更有人说中国古人愚蠢。
·不少人以英国李约瑟一家之言作为根据,作为判定中国古代科学落后的准则。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曾获得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他本人也在94岁高龄时当选中国科学院首批外籍院士。李约瑟是英国生物化学专家,时任中英科学合作馆馆长。李约瑟编写了7卷本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其中在第一卷的序言中他发出了这样的叩问:“中国的科学为什么持续停留在经验阶段,并且只有原始型的或中古型的理论……中国的这些发明和发现往往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特别是在15世纪之前更是如此……而中国文明却未能在亚洲产生与此相似的近代科学,其阻碍因素是什么?”他的这些话对争论影响颇大。
https://wenhui.whb.cn/third/baidu/202111/20/435250.html,2021-11-20
为什么要研究科学史?
研究科学史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有专家认为:
·通过“发现历史规律”,试图促进未来科学的发展;
·如果我们的目标只是想解决现代科学中的难题,从了解早期科学史中,不会获得任何裨益;
·科学发展有无“规律”?如果有规律,能否被“发现?迄今都没有任何明确的证据。
·研究科学史不可能解决现代科学中的难题。
·负责任的科学史研究者,不会向社会作出虚幻的、惊世的预测。
·在科学史上“寻找”科学,实际上都是虚幻和自作多情的。
·科学史可能揭示科学思想与其他知识或信仰体系,例如。哲学、宗教、政治、文学等等的关系。
·科学史研究会有助于认识科学研究有很深刻的文化背景。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293-1353861.html,2022-9-3 ,[转载]中国古代有无科
学的争论及其意义——兼评《西方科学的起源》.)
争论有什么现实意义?
有文章认为:
持中国古代有科学的人有以下目的:
有些争论的文章提出下列观点
·可以“提高民族自信心”。
·为了拓展自身的研究领域。因为他们中的许多人,希望阴阳、五行、八卦、星占、炼丹、风水之类的方术,能作为“东方的智慧”正名。
持中国古代有科学的人有以下忧虑:
·担心古代种种学说和活动被纳入“科学”的范畴,他们中的有些人,认为这些是伪科学。
·担心助长公众在科学问题上的虚骄心理。他们中的有些人,称这些人为名科。
无论持什么观点,谁也终止不了这个争论,因为这是全球性的,也是系统性的。
中国古代有没有科学的问题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统一的答案。
·实际上长期的争论会改变争论双方的观点。传达100年的争论,有的有著作。有的有视频集。有的有文章和讲演。从他们反复的阐述自己的观点,不难看出他们的观点有些变化。有的完全否定中国古代没有科学,如今认为有微弱的自然科学。有的原先就从字面上讨论科学这个名词,如今变成讨论自然科学这个范畴。这是长期争议引起的变化。
笔者为什么要参与此争论?
原因是:
·科学如何界定?全球名人、名家、名机构、百科全书都没有统一的说法。如果单纯去找这个名词,最早在什么地方?吴国胜找到了美国华盛顿图书馆,受到有的专家的称赞。为什么不到中国图书馆呢?可能是因为古文他看不懂。
·争论的话语权和名人效应会影响这个争论的起伏,但不影响这个争论的最终结论。在多媒体时代,传播的范围广,也快。使这类争议影响大。
·参与争论的人具有的知识面的宽度和深度不可能十全十美,都有局限性,都自以为有新见识、新视角。
·参与争论的人中也有认为争论可以促进多学科协同发展。
·参与争论的人具有的外语能力、古文阅读能力、理解能力都不是全才。
·也有人认为,争论可以促进东西方文化的融合。
·对中国古文化的发掘有一定地促进作用。
笔者参加这类讨论,还有另外的原因。这就是现代科技的内容,为什么与中国佛学文化中的内容紧密相关。这东西方文化,在千年之内有什么联系和交流?这种关联是怎么形成的?是自然规律还是返祖现象?
因为当今的量子力学提到的量子纠缠,让不少人感到神奇,不可思议。这又涉及科学家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量子理论。有人认为两者是矛盾的,包括科学家霍金的看法。也有人认为这两者不矛盾。
不仅如此,引力波引出的时空弯曲,量子理论引出时空反转。相对论引出四维空间,量子理论引出五维时空。量子理论提出超光速、超距离,真实的时空是否存在?这量子理论要与元宇宙接轨。要让数字技术大放光彩。是作为院士联名发表文章,人工智能要让机器人具有感知和认知。要超过人类。还有暗物质暗能量,找来找去,至今没有结果。这些问题在中国的佛文化中有没有讨论?谁能够回答这个问题?这个问题值不值得讨论?到底什么是科学?什么是伪科学?
时空不真实了,这科学还存在吗?
请问,人类能够离开银河系吗?马斯克说要把人类搞到火星上去,至今没有下文。我们能够到多少亿光年外,去看看黑洞和引力波是怎么回事吗?我们能够登上梯子上太空吗?现代科学的问题可不少,每年都有不少的难题出现,真正的难题到底是什么?
人类能离开银河系吗?
如今人云亦云者多,质疑者甚少。怎样讨论这些问题?从哪儿切入?这使我想起了这个争论。先将这一争论作一概述。才能进一步讨论。
(讨论待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7: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