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新名词之问
----“脑控”是真的吗?
都世民
在过去的博文中,曾讨论过几个学科名称的界定,在多种词典上可看出差异明显。这对国人学习和提高自身素质,至关重要。
据笔者查阅,中国有综合性词典和辞海。还有专业性词典,各专业学会编著。除此而外、还是新词词典、外来语词典、标准化词典、百科词条。现在国家有科技名词审定委员会。这么多机构和出版社,谁权威?如何统一?
科技新名词源自于专业性期刊和学术会议论文集。通常在某一时期某学科形成热点时,这热点标识的词汇必然引起广泛关注。
本文就几个新名词(人工电磁材料;人眼相机;仿生雷达;脑控)谈点看法:
1.人工电磁材料
这个名词有很多种说法:英文词汇Metamaterial有多种含义:
手征媒质;
新型人工电磁材料;
复合左/ 右手媒质;
左手材料(Left-handed Materia1);
负折射率材料(Negative Index Refraction,NIR);
后向媒质(Back wave Media,BWM);
双负材料(Double Negative Materia1,DNG);
超材料;
元材料等中文说法。
严格说最初发现这一双负特性,是来源于微带天线和微带饋电技术。但手征媒质概念的提出要早些。原先的评价新型人工电磁材料,认为会带来技术革命。此评价有言过其实之感。超材料这个词没有限定内容,不像超导材料,限定导电性能。有了这个词会误认为自然界真有顶尖性能的材料。这是夸大“人工”的含义。是研究者命名时想盖住其它“材料”或技术,也可能是想简化。笔者认为应限定特性内涵为好。否则不断发现的新型材料超性能就会混淆。
2.人眼相机
人眼被解读成相机是进了中学教科书。如今百度网搜索仍有院士、眼科专家、专业人士的词条解读这样叙述。自古以来,人眼不认为是相机,中国《辞海》引用《诗经》,将盲人人眼看成两种状态:朦和膄。实际上将眼球与视网膜分开看。《金刚经》将人眼看成五种功能,还指出人眼与心关联。让人不解的是自然科学领域把人眼看成相机,而相机已变化多种,与人眼不匹配,却还在说“人眼”相机,在央视平台作专题播放。有误导之嫌。人工视感有多种,头盔上有人工视感;雷达上有视感;遥感系统上有人工视感;现在量子系统拍摄照片更清晰。我们不能将其看成人眼。笔者在六十年代写科普时,用“电眼”一词表示天线或雷达“视感”功能。这是人工视感成果又一命名存在的问题。
3.仿生雷达
我在百度网曾搜索有没有仿生人眼的电子系统,结果发现“仿生雷达”。仔细查询发现是探索天灾时有无生命的雷达,与仿生无关联。
4.“脑控”机器人与脑控受害者
2017-09-23 04:43 ,光明日报发表记者刘小兵一文:“脑控”技术会重塑未来战争图景吗?笔者阅读后不觉奇怪,却又甚感惊呀!为什么这样说??我己在收集这方面资料,有些了解。另外,我上百度网查询“脑控”,查到国防科大研发出“脑控”机器人 人脑直接控制机器人和“脑控”真的存在吗?以及另外一些文章,引人注目的还有“脑控受害者”的文章。前些天有一位脑控受害者在我博客网页上留言。事后她介绍一些情况。这些情况表明:有人认为“脑控”已经存在,在中国和外国都有。另外也有人怀疑其真实性。
1)什么是“脑控”?
脑控是指用脑电波来操纵机器设备或人。也就是说,当你想让机器或人做什么时,这脑电波将含有此信息,通过电脑及编程后,发出控制机器或他人大脑的指令。于是机器或他人大脑受控。机械或设备就会按照你的想法去运转!
现在脑控设备的研制者的具体做法是:让受试者头戴一个类似于做脑电图时戴的网状帽子,这帽子里头有很多电极,能测量受试者的脑电波;将实测脑电波输入计算机,对脑电波的信息进行分析,判断出受试者究竟发出了什么指令,再按照预设的程序,操纵机械设备进行相应的活动,或控制人脑的活动甚至行为。
2)脑控受害者眼中的“脑控”
2016年3月31日,网络上的一篇名为《郑州教师校内坠亡 校方称其自称被人“脑控”》的新闻中,写道“当事人跳楼的当天上午,李旭东确实给国教学院党总支副书记、书记打了电话,称自己被’脑控‘“。网络上有一些脑控受害者聚集的论坛、社群等,他们认为:有人人为使用高科技设备,以远距离向他们的大脑辐射电磁波,此波可转换成影像、声音、动作指令,导致脑控受害者大脑产生一些影像、对话、场景,导致其产生一些匪夷所思、无法控制的举动,例如伤害自己或者伤害别人。
在有的网络论坛中,脑控受害者叙述为:“在你还未知被控的情况下,会产生幻听,无论白天还是黑夜,将你引入故事,这个故事最吸引你的,是你平常最想得到的东西,包括酒、色、财、气,或者是让你看到你喜欢的人被绑架、被残忍虐待等,各种引诱,然后一步步让你的精神崩溃,或者让你选择自杀等。”
3)科学界解释的“脑控”
“脑控”研制者所说的“脑控”,指的是通过脑电波对电脑的控制,例如当今很流行的脑控打字、轮椅、脑控汽车、脑控护理床、脑控电视、脑控电灯等,这些设备的遥控器,以前是用手来操作,现在改用大脑直接控制。华南理工大学脑机接口与脑信息处理中心的李远清团队对遥控器进行了改造,让遥控器受计算机控制。如果要选电视频道,只要对着电脑上相应的数字键看一会,脑电信号进入计算机,经过处理和识别,电脑会给遥控器发布选台命令,电视就会跳到相应频道。也就是说,研制者附加了一台电脑,并进行编程,在编程中将受试者要做的事情预先设定几种情况,眼看电视是调控电视;眼看空调是想控制空调……。与此类似,其他家用电器都可以实现脑控。
美国国防部的一个实验项目开发出了一种传感器,植入瘫痪患者脑部后就能够用“意念”操控机械手臂,大大方便了患者的日常生活。这项技术依靠一个由数百个接触点组成的4毫米传感器来实现,每个接触点对应大脑中特定的位置,能够即时“解码”从脑细胞和神经中传来的信号。信号被传递到电脑之后,由特定软件对照人体运动模式进行解码分析,并生成用于操作机械手臂的代码。(以上叙述来源于百度网)。
4)疑问与讨论
光明日报的文章叙述:测试员头戴与屏幕相连的“黑头罩”,没有敲击键盘,运用“脑电波”,电脑屏幕上显示英文单词“中国”的拼写“C-H-I-N-A”。作者认为这是凭“意念”就能完成打字和轮椅的行进、转弯等操控。
该文着重强调神奇的人类大脑,被称为“三磅宇宙”,蕴含着巨大的复杂性与丰富的未解之谜。读懂“脑语”、打通大脑与机器之间的联结、实现人工智能与人类大脑之间的交互,成为各国科学家研究的热点。
然而该文强调人脑的复杂、神奇,比作“三磅宇宙”。让读者奇怪的是,脑种学家认为人的智慧、意念尚未搞清楚,人的记忆解释还在探索之中,人工智能研究者却用“脑控”机器人命题,表示脑控已经实现。这就怪了,人工智能研究者比脑科学研究者更了解人脑?!
这类文章与国外有的报道不同,有的是釆用植入电极的方法,引出脑信号,再转发出去操作所设定的对象。并提出要研究无线传输脑信息,目前尚不能实现。
如果“脑控”机器人已经实现,脑控人脑就可能存在,利用卫星、手机、地面站、高能武器等技术就能操作人脑。这种操控,人的肉眼不可见。电磁波辐射是无国界,即使在屏蔽室或TEM室内,也不能保证不受控。因为辐照电波属性要用扫频方法先确定频段及相关参数,这不是一项简单工作。
以上用四个科技名词来说明科学研究中的问题。《机智过人》前文已作简单讨论。关于人智与机智的定义将另文讨论。这类问题比较复杂,不知为什么,人工智能的研究者把人脑的意念、认知、思维一下子简化了,这个机理该怎么解读?怕又会回到图灵测试的争论上。
应当指出的是,当今科技界忽视物理概念,只过分重视计算机,在期刋论文中理论脱离实际,仿真结果不经物理实验就可发表,申请的基金也可交差。有的媒体设专栏讨论
问题,确实值得重点关注。
http://www.crntt.com/crn-webapp/spec/ylck/index.jsp?docid=104813434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15: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