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量变引起质变
课堂上碰到的都是简单的线性问题,“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现实中碰到的总是困难的非线性问题,马太效应或者鞭打快牛。
经济学里也会讲非线性效应,比如说“边际收益递减”,这句话有一定的道理,但使用的时候要慎重——最明显的例子是单位资本的“边际收益”其实是递增的,庸俗经济学家为了掩盖阶级而故意混淆这一点。
在生态学(以及人类社会学)里,非线性效应就更多了,“边际收益”递减和递增的例子都有,而且往往是混杂在一起。原因很简单:群体是由个体构成的,但是,个体的利益与群体的利益并不完全一致。群体生活在一个资源有限的外部环境里,无论“边际收益”最初如何变化,最终都会因为群体数量接近甚至超过环境允许的上限,科技等因素只能在一定时期里改变这个上限,但不能消除这个上限。个体和小群体的发展总是多多益善,因为整个群体是其中的个体和小群体的外部环境的一部分,只要还没有触及这个外界环境的上限,发展总是对自己有好处的,至于说对群体的伤害,那就管不着了。
这就是著名的“公地的悲剧”:大草原上的每个牧人都希望自己的牛越来越多,至于说太多的牛会把草原吃光啃净、最后大家都没得吃,那就管不着了——不用白不用、白用谁不用。明天饿不饿死,那是明天的事,今天先吃饱了再说。
哈丁首先提出了“公地的悲剧”这个比喻,说明了群体与环境、个体与群体之间的竞争关系。《生活在极限之内》是哈丁的著作,专门讨论人口过剩问题:“传统的增长以及无限发展的观念忽略了地球只有有限承载力的重要事实”。原著出版于25年前的1993年,中译本出版于2007年。
这本书观点鲜明、分析透彻、叙述清楚,如果不能有计划地控制人口的无序增长,必然会地球承载力的极限、从而导致人口的大规模缩减。嗯,又一个“马尔萨斯主义者”,又一个“罗马俱乐部”成员!很多人肯定都会这么想。但是,正如哈丁指出的那样,乐观主义者总是迎接一场又一场的胜利,直到失败的最后到来,而悲观主义者的预言总是一次又一次的落空,直到事情再也无法挽回。当然,哈丁也知道,没有强制力做后盾的善良愿望,只会使得信奉利他主义的“克制者”的人数变得越来越少,因为信奉利己主义的“贪心者”会更多更快地繁衍下一代。实际上,哈丁也知道,自己的建议和措施不会被世界采纳,但他还是希望至少美国会注意并着力解决这个问题——他是个美国人,当然更关心美国的事情。我怀疑,哈丁甚至也知道,美国也做不到,正如欧美在二十一世纪的行事所证明的那样:选票更重要!
哈丁是世界著名的生态经济学家,但是我觉得,他的这本书表明他也是一位非常棒的物理学家:在细节上一丝不苟,在大局上见识深远,从小到大、从大到小的衔接也是顺畅自如。在地球人口已经超过70亿的今天(本书写作的时候还只有55亿),在以“独生子女”政策为代表的计划生育方针已经改变的今天,哈丁的著作仍然没有过时,他敲响的警钟仍然在我们耳边轰鸣——然而,我们很多人已经习惯于听不到这种警告,继续欢快地奔向那越来越近、不可避免的万丈深渊。
[转载]《生活在极限之内》译者的话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319915-937522.html
《生活在极限之内》
2001年,上海译文出版社
Living within Limits: Ecology, Economics, and Population Taboos
[美]加勒特·哈丁
译者 戴星翼,张真
第一部分 错综复杂的难题
1. 极限的挑战
2. 人口过剩:逃到星星上去吗?
3. 难以相处的一对:人口与发展
4. 人口理论:学术界的拖油瓶
5. 默认状况:弄懂这个世界
6. 矛盾的乐观主义的胜利
7. 牛仔经济学与飞船生态学
8. 增长:真实与虚假
9. 人口的指数增长
10. 马尔萨斯遗漏了什么
11. 种群数量调节器
12. 生成未来
13. 限制:被束缚的观点
14. 从杰文斯的煤炭到哈伯特的丘疹
第二部分 寻找幸福的蓝鸟
15. 核能:不是解决办法
16. 试图逃避马尔萨斯
17. 良性的人口转变
第三部分 采取勇敢的行动
18. 为人类意愿腾出空间
19. 人类生物学的主要默认状态
20. 承载能力
21. 全球掠夺:无管理公地的后果
22. 甄别利他主义
23. CC—PP游戏
24. 节育与人口控制
25. 人口控制:自然的与人为的
26. 移民控制的必要性
27. 扼要的复述和对未来的展望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01: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