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不久,中国天气网上公布了今年国内外十大天气气候事件评选备选名单,交由公众投票。我参加了备选名单的评选过程,印象中近年来每年都会参与,这一过程提供了很好的交流机会。
对这次推荐小组提交的事件名单,有些意见比较集中,如国内事件中的东北大水、南方高温,国外事件的台风“海燕”等,也有些不太一致,见仁见智,视角不同。我对其中一个事件的看法与在座有的专家产生了分歧,即目前排在国际十大天气气候事件备选名单中第5位的“上半年龙卷风掠走美国近百人,3名职业“追风”者随风而去 。”
不赞成的意见确实是有道理的,我也能理解。因美国每年都会出现上千个龙卷风,今年无论是从个数还是从受灾程度都不算很突出,仅考虑这一因素,不选是合理的。我所以会力挺这一事件,则是考虑了另一因素,今年5月31日发生了美国著名的“追风人”蒂姆.萨马拉斯(Tim Samaras)和他的追风小组另两名成员在追逐、观测龙卷风过程中不幸罹难的事件,希望能通过评选活动向为探索科学奥秘的献身者表示敬意,也希望能通过这一事件对仍然热衷于追风的人们及今后的参与者给出提醒,更加关注可能出现的风险。
我的意见似乎得到了多数人的认可,美国今年的龙卷风事件以较高的票数进入到了备选名单。不管最终结果如何,至少通过评选过程,可使这一事件得以传播,讲述的并不仅是龙卷风及造成的灾害,还有伴随其中的科学探索及为之付出的惨痛代价。
5月31日下午,在俄克拉荷马州中部上空的冷暖空气交汇处,形成了一系列雷暴单体,6点刚过,一团从超级单体风暴末端盘旋而降的龙卷,像一头怪兽,开始在大平原上逆时针飞速盘旋,狂舞肆孽,所掠之处,电闪雷鸣,摧枯拉朽。萨马拉斯的追风小组正位于俄克拉荷马州野外农场一条泥泞的道路上,小组中的另两名成员一位是他24岁的儿子保罗.萨马拉斯(Paul Samaras),另一位是气象学家卡尔.扬(Carl Young)。
在离他们大约4公里处,又有一双象征龙卷风的漏斗状云系从漆黑的天幕上盘落,“三个涡旋!”扬喊道。“是呀。”萨马拉斯说,脸上浮现出对眼前景象的敬畏:“哇,这会是个超大龙卷。” 扬表示赞同:“它可能会成为非常长寿的龙卷风,可以跑很远。”他们驾着科宝车继续行驶,面对摄像机,萨马拉斯高喊了一声:“我的天啊!今天这股风可不是一般的大。”在到达一个交叉路口时,只听萨马拉斯说了一句:“此处非常不妙。”视频便嘎然而止,时间是6点20分,大约是他们被卷入风暴前几分钟。
萨马拉斯和他的追风组对龙卷风的兴趣绝非是为了追求特殊的感官刺激,或是为了某种信念而表现出无畏的殉道精神,而完全是出于探索龙卷风奥秘的科学精神。他从小对天气变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在通信技术、机械设计与维护等方面显示出特有的才能,同时还继承了他父亲对摄影的爱好,这些为他后来从事追风,有效地搜集各类信息,并能有针对性地自制探测设备提供了有利帮助。今年是萨马拉斯人生的第55个年头,他热衷于追风,与大自然相伴,探索其变化规律,成年后的大部分生涯都在追逐龙卷风的险恶环境中度过,对这项事业如此迷恋,以致妻子凯茜曾挖苦他是在“与自然女神搞婚外情”。
在执行追风计划中,萨马拉斯面临的风险充满戒心,他行事谨慎,为使行动安全,总是尽可能搜集天气变化的各类信息,并自己进行分析判断。在多年的追风过程中,为了能尽可能准确地将探测仪安放在龙卷风的行进路线上,他不得不做一些涉险安排,但每次都为降低危险进行周密考虑。他曾反复演练放置探测仪的过程,细致地记录每次所用的时间,并依据自己对天气变化规律的认识,制定可行的逃生路线,为追风组每个成员的安全做出周到安排。每当遇到恶劣状况,出现预料之外的变化,他会毫不犹豫地放弃原有的追逐计划,打消继续放置探测仪的念头。有的组员曾因他的谨慎感到恼火,但萨马拉斯不为所动,一句“不成,这太危险了”,便决定迅速撤离。
萨马拉斯如此小心,最终仍未能避免降临在他们三人小组头上的灾难,这或许应验了中国的那句老话:“人算不如天算。”当人的筹谋似乎完美时,面对大自然设下的难以估测的变局,仍会出现致命失误,一切预判都会在瞬间崩溃,留下了难以挽回的遗憾。
追风小组与他们的科宝车被风暴中强大气流卷飞抛起,落在800米开外处,另有20多人也在这次强风暴侵袭过程中丧生。人类在大自然的强势面前,该如何应对,如何顺应,如何作为,探索之路依然漫长。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2: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