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工作者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uxfyuwp

博文

影片《一九四二》(2012-12-17)

已有 3666 次阅读 2014-6-19 14:29 |个人分类:杂感|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style, 张艺谋, 冯小刚, 唐山大地震, 刘震云

冯小刚是会编故事的,他导的片子除其他因素外,故事情节总是其优势之一,在这点上要胜出张艺谋等导演。但要想将小说《温故一九四二》涉及的内容编出故事来,实属不易,正如原著作者刘震云所言,“这个小说改编成电影本来是不可能的,原因特别简单,因为小说里边没有任何电影的元素,人物、故事、细节、情节都没有。”看过影片《一九四二》后,感觉尽管冯小刚确实下了功夫,仅就其故事性而言,显然不如《唐山大地震》等他导过的其他片子。但影片还是成功的,其成功之处不在情节上。而在情节上有所欠缺的影片想获取很高的票房也确实不太容易做到。

 

冯小刚的导演才华在该片中是通过画面、场景、演技、语言、内涵等综合因素来展示的,这些部分弥补了故事的不足。或许是因为职业习惯,看完影片后总觉得在天灾场景的表现方面有所欠缺,干旱、蝗虫、颗粒无收、龟裂千里的土地,这些画面在影片中几乎没有。若有,应可以增加影片的震撼力,且这种镜头比拍战争场面应更容易些。

 

《1942》展示的是中华民族苦难历史中惨痛的一幕,贫穷、灾荒、饥饿、无情、无助、死亡贯穿了影片的始终,面对这些挑战人类承受极限的痛苦,现代人恐怕已很难体验到了。显然,影片的制作者们并不仅是想向人们展示这些刺痛人心的苦难,将影片定格在重现这些曾经发生过的凄惨场景,而更多的是想揭示出一些现实背后的东西。

 

生活在今天的人恐怕无法真实体会出处于那场灾难时人的感受,要想理解那种陷于饥寒交迫、万般无奈境地中人性的变化就更难了。对这部影片,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和理解,但有两条线索是可以引导人们去思索的,一是灾难产生的背景,天灾、贫穷、战争、政府等;另一是出于极度无奈中人性的变化,下面一些台词和对话或许可以对这两条线索给出一些解读。

 

蒋介石:“真怀念北伐时期,那时真是一呼百应,身上没有什么负担,尽可以和民众站在一起。”

 

李培基:“刚才听到他们向蒋委员长汇报的那些事情,每一件都比我的重要。”

 

蒋介石问:培基,河南旱灾到底死了多少人?

李培基答:政府统计1620人。

蒋再问:实际呢?

李答:呃,300多万!

 

蒋鼎文:“饿死一个灾民,地方还是中国的;如果当兵的都饿死了,我们就会亡国!”

“国家贫弱,只有甩包袱,这样才能顾全大局”

 

日本军官:“他们首先是人,然后才是中国人”

 

蒋介石:“日本人真是太恶毒了, 他们居然给灾民发粮食。”

 

老东家:

“死了好,早死早超生,希望下辈子不要投到这。”

“没想活着,就是想死的离家近一点。”

 

花枝:

“你给我饼干,我跟你睡。”

“也有求着我们的时候,解气。”

“为什么嫁给你?明天你就有老婆可以卖了,咱俩都能活命。”

 

星星:“你让我讨个活命,把我卖了吧。”

 

瞎鹿娘:“我说有灾好,让他家也变穷人。”

 

牧师:“既然魔鬼老是战胜上帝,那信他还有什么用。”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310230-804725.html

上一篇:开会要有开会的规则(旧文一篇)(2012-12-14)
下一篇:斯卡拉歌剧院(2012-12-30)
收藏 IP: 124.16.128.*|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30 10: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