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物种数量庞大
在现生的生物中,广义昆虫分为32个目、已知物种数量略多于100万种,而世界上全部已描述的物种(细菌、古菌、原生生物、植物、真菌、动物)数量大约200多万种,也就是说每两种已知的生物中就有一种是昆虫。
2. “三对足、两对翅”的特征概括并不确切
一般来说,每当提到昆虫,最常想到的特征就是“三对足、两对翅”,但是这并不确切。事实上,三对足是六足总纲Hexapoda(广义昆虫)的共同起源特征,两对翅是有翅类昆虫Pterygota的共同起源特征(蚂蚁等类群中的无翅状态在进化上是次生性的)。在六足类动物中,弹尾目Collembola、原尾目Protura、双尾目Diplura、石蛃目Archaeognatha、衣鱼目Thysanura在进化上是原生无翅的,而目前普遍采用的狭义昆虫的定义是指包括石蛃目、衣鱼目、有翅类昆虫在内的一个集合,称为外颚类Ectognatha。
3. 物种在进化树上各目级类群间的分布很不均衡
昆虫中已知物种数量最多的目是鞘翅目Coleoptera(甲虫,35-40万种),其后依次是鳞翅目Lepidoptera(蛾、蝶)、双翅目Diptera(蚊、蠓、虻、蝇)、膜翅目Hymenoptera(蜂、蚁)、半翅目Hemiptera(木虱、粉虱、蚜、蚧、蝉、蝽)、直翅目Orthoptera(蝗、蚱、螽、蝼蛄),这6个目的物种数量占到六足动物已知全部物种数量的92%以上。
4. 最晚被描述的目级现生类群
最晚被描述的目级现生类群是2003年报道的螳䗛目Mantophasmatodea,分布于非洲南部。
5. 体型最大的现生和化石类群
对于现生类群来说,体型最"大"很难定义,因为标准可能不同;从长度来说,体型最长的是䗛目Phasmatodea䗛科Phasmatidae足刺䗛属的Phobaeticus chani ,其头前端至腹末端最长可达357mm;从成虫重量上来说,直翅目中的Deinacrida heteracantha和鞘翅目中的几个类群比较突出(Goliathus, Megasoma, Titanus);从翅展来说,鳞翅目中的裳蛾科Erebidae的Thysania agrippina翅展可达320mm。在化石类群中,形似蜻蜓的古网翅类昆虫Meganeura monyi(石炭纪)和Meganeuropsis permiana(二叠纪)体长可达430mm,翅展710mm以上。
6. 拥有最著名的模式生物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
黑腹果蝇(属于双翅目中的果蝇科Drosophilidae)被誉为发育生物学中的国王,其生命周期短、易于饲养的特点为成为良好的模式生物奠定了天然基础,经由美国著名遗传学家摩尔根的不懈努力(杂交实验→多种表型变异)开发成优异的模式生物。而在基因组时代,其基因组小而精简的特点使其再次站在生物学发展的前沿。
7. 昆虫与脊椎动物有很多“颠倒”的身体构造
昆虫是原口动物(原肠胚的胚孔发育为口),而脊椎动物是后口动物(原肠胚的胚孔发育为肛门)。再比如,脊椎动物的坚硬构造是骨骼系统,在身体内部;昆虫等节肢动物的坚硬构造是几丁质外骨骼。还比如,脊椎动物的神经管在背侧而心脏在腹侧;昆虫的神经索是腹神经索、心脏在背侧。
8. 昆虫个体数量庞大
昆虫个体数量庞大,长久以来往往是蝗灾或其它农林害虫的爆发,以及烦人的蚊蝇等卫生害虫带给人这样的印象,不过随着昆虫成为食物和优质蛋白质的重要来源,昆虫个体数量的庞大正在给人带来更多正面感觉。
9. 昆虫最重要的2个生态学功能
传粉是大家最熟知的昆虫的生态学功能,不过除此之外,昆虫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生态学功能,就是促进自然界物质循环、净化环境(昆虫中有大量食腐、食粪的类群,甚至某些鳞翅目幼虫被发现可以取食塑料)。
10. 昆虫的分布广泛
昆虫分布于各种陆生与淡水环境。与植物关系密切,在其根、茎、叶、花、果等各部位(含蛀干和潜叶)都有栖居。在相对比较极端的环境中,从海拔和耐寒来说,弹尾目和双翅目的某些类群可以分布到海拔5000米以及南极大陆;从栖境类型来说,甚至有不少海生种类(例如半翅目中的海蝽科Hermatobatidae等)。
更多关于翅的内容,可以参考之前的日志
为什么苍蝇用1对翅可以飞得比有2对翅的昆虫还好?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292052-926744.html
昆虫中最特化的翅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292052-957082.html
用足当触角用,用触角当足用,用翅当足用的昆虫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292052-963378.html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2: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