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ypermarket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ypermarket

博文

昆虫中的食蚁巫师Ptilocnemus spp.(半翅目:猎蝽科) 精选

已有 13512 次阅读 2017-9-3 19:13 |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昆虫, 蚂蚁, 巫术, 巫师, 猎蝽

      想象一下这样一个场景,在蚂蚁的地盘上,一只蝽以一种多少有些古怪的样子抬起自己的身体,过不久之后就会有一只蚂蚁围着它转,但是并不攻击它、并且毫无警惕性,转了几圈之后莫名其妙地趴到这只蝽的身体下方、就好像被施了巫术一样,而蝽就顺势将自己的刺吸式口器插入蚂蚁的体内并吸食其体液,蚂蚁随即死去。

      在澳大利亚的一些山区中,就真实地生活着这样一类蝽Ptilocnemus spp.,已知十余种、属于半翅目猎蝽科Reduviidae,栖居于已经剥离开的树皮与木质部之间;由于后足多毛,在英文中俗称feather-legged bugs。这类昆虫诱食蚂蚁的秘密,在于其腹部前三腹节在腹面所具有的腺体构造,这些腺体可以散发信息素,用来吸引和麻痹蚂蚁;其中第三腹节的腺体可以通过表皮上的毛簇(trichrome)增强信息素释放效果。而与腹部的腺体相应的,还有这类蝽的取食行为,也就是之前所提到的“以一种多少有些古怪的样子抬起自己的身体”。下面就来看一下这类猎蝽捕食时候的分解动作吧。

图1.    猎蝽Ptilocnemus lemur亮相


图2.    猎蝽Ptilocnemus lemur的栖境


图3.    猎蝽通过上下摆动后足叩击树皮吸引蚂蚁的注意、并辅助散发腹部腺体释放的信息素


图4.    猎蝽抬起身体并扬起后足,成功吸引一只蚂蚁围着它转并爬到其身体背部


图5.    蚂蚁困惑地寻找神秘气味的来源,而猎蝽则淡定地等待恰当的时机


图6.    猎蝽抬起左侧三条腿、露出腹部腺体的位置,将身体姿态调整为“请君入瓮”


图7.    蚂蚁不可抗拒地被吸引,爬到猎蝽腹侧、凑近其腹部腹面腺体的位置,而猎蝽的姿态则是“来者不拒”


图8.    当蚂蚁和猎蝽的相对身体位置达到图7中的样子,就会毫无悬念地演变到“死神降临”的一步


注:图片来自于BBC视频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292052-1074054.html

上一篇:关于达尔文青少年时代、贝格尔号航行、《物种起源》的简史
下一篇:博士生招生与博士后招聘启事: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收藏 IP: 60.29.153.*| 热度|

8 朱朝东 张珑 梁红斌 陈华燕 黄永义 文克玲 张叔勇 aliala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 个评论)

IP: 123.7.88.*   回复 | 赞 +1 [5]zousu2010   2017-9-5 14:58
好科普,谢谢您

我还以为蝽是坏家伙呢

小时没少打算它呢
IP: 159.226.249.*   回复 | 赞 +1 [4]文平   2017-9-5 10:57
感觉不是释放信息素引诱蚂蚁呢,记得Current Biology 2014年有简讯说是需要蚂蚁先咬住小幼蝽的后腿,幼蝽才会发起攻击。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960982214001444。不过这个研究里面,蝽好像长成成虫了,是不是策略不一样了……很有趣。
回复  我个人的观点是“引诱”与“触发”并不矛盾
2017-9-5 12:12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IP: 123.15.50.*   回复 | 赞 +1 [3]白春启   2017-9-5 08:35
  
IP: 121.63.173.*   回复 | 赞 +1 [2]黄永义   2017-9-5 07:13
好文!
IP: 218.84.187.*   回复 | 赞 +1 [1]baobangrui   2017-9-4 16:28
被土色菱形蝽咬过数十次,每次被咬两个口直径2-3毫米,两个被咬口间距4至15毫米不等,大都在小腿腹侧、大腿内侧血管附近,不容易愈合,伤处疤痕持久不消,阳光暴晒伤处,能够加速愈合。把床搬到同一房间不通风处,就没被咬过。期间杀了几只,会飞,死后有刺激、令人反胃、灼烧气管的气味,发现其室内栖息地是常青大植物花盆。

1/1 | 总计:5 | 首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 末页 | 跳转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2-20 13: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