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登义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engyigao

博文

分享“探秘大香格里拉”(11): 认识大香格里拉之多彩和谐美 精选

已有 7564 次阅读 2018-3-9 08:59 |个人分类:心得交流|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分享“探秘大香格里拉”(11):

认识大香格里拉之“多彩和谐美”

 

3.3.3多彩和谐美

除了上述关于“高原峡谷美”和“高原湖泊美”的自然美外,丰富多彩的和谐美更是点缀大香格里拉的重要内涵。

诸如,中国迄今发现的最大的碳酸盐华泉台地之一,云南中甸县的白水台紧邻村庄,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照片223224);考察者亲近雅鲁藏布大峡谷中的绒扎瀑布,欣赏波涛汹涌、一泻而下的大瀑布(照片225);森林簇拥着雪山显得亲亲热热(照片226);山谷中雨后的彩虹装扮了山谷中的村庄(227228);难得一见的丙中洛的“日月同辉”显示了宇宙万物的和谐(照片229);喜马拉雅山脉的月出似乎让山脉更亲近了月亮(照片230);泸沽湖畔难得一见的云海把考察队员留驻(照片231);小巧玲珑、四面环山的云南某地的小坝子,为当地人提供了耕田、生活的园地(照片232);过去位于田园风光中的云南大理塔真正体现了人与自然紧密结合的和谐美(照片2331982年拍摄);帕隆藏布江河谷的百里桃花开放,显示了春天的来临(照片234),那百里桃花林中的农舍让人联想到了中国晋代的“桃花源”(照片235);怒江岸边的茶马古道仍然呈现出古色古香的风貌(照片236);祖宗留下的茶马古道为当今的小学生读书提供了安全的通道,真有前人植树后人乘凉的感觉(照片237);比比皆是的群山环抱一座小村庄,显示了人与山密不可分的关系(照片238),那玉龙雪山晨曦下的丽江古城让人们深思玉龙雪山冰川融水与丽江人的密切关系(照片239240);那山坳底的村庄是当地居民祖祖辈辈生活的家园(照片241);那位于竹林中央的茅草屋预示了主人对竹林的偏爱(照片242);那在山谷坝子中丰收的欢乐场面展现了人们安居乐业的情怀(照片243);那热爱藤桥的藏族姑娘是祖祖辈辈利用藤桥生活的象征(照片244);那幽静森林中的寺院体现了宗教与自然的亲密无间与相互理解(照片245);在稻城神山脚下,寺庙、农庄和人们亲如一家(照片246);利用雪山融水灌溉农田,在翻耕自己土地时,姑娘心中怀着对雪山的崇敬与感恩之情(照片247);喜笑颜开的白族姑娘(照片248)正赶往云南大理某乡镇的集市,去与乡亲们交换土特产品(照片249);和谐的中国大香格里拉吸引了外国妇女,她们与藏族小伙子跳起了藏族舞蹈(照片250);佛教信仰者关爱白唇鹿(照片251);张教授与白族同胞亲密交谈,了解白族同胞宗教信仰的真谛(照片252);考察队员们在大香格里拉森林中奔跑、欢呼雀跃,融入大自然(照片253);走进大香格里拉,我被纳西族、东巴族同胞们的人与自然观一次次感动,怀着亲近和崇敬的心情请求与他们合影(照片254255)。

 

照片223.云南中甸的白水台紧邻村庄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照片224.白水台一角

照片225.欣赏大峡谷的绒扎瀑布

 照片226.森林簇拥雪山显得亲亲热热

 照片227雨后山谷中常常出现的彩虹装扮了山谷中的村庄

 照片228彩虹笼罩山谷小村庄

照片229云南丙中洛难得一见的日月同辉显示了宇宙万物的和谐

 照片230喜马拉雅山脉的月出似乎让山脉更亲近了月亮

 照片231  泸沽湖畔的云海把考察队员留驻

 照片232四面环山小巧玲珑的小坝子为当地人提供了耕田生活的园地

 

照片233. 1982年的云南大理三塔真正体现了人与自然紧密结合的和谐美(今昔对比)

 照片234帕隆藏布江流域的百里桃花源显示了春天的来临

 照片235百里桃花林中的农家让人联想到了中国晋代的“桃花源”

 照片236怒江河谷的茶马古道仍然呈现出古色古香的风貌

照片237茶马古道为学生提供了安全通道真有前人植树后人乘凉的感觉

照片238云南中甸山谷中的村庄显示了人与山密不可分的关系

照片239玉龙雪山下的丽江古城让人们深思玉龙雪山融水与丽江人的密切关系

照片240丽江古城的晨曦

 照片241群山环抱的小村庄是居民祖祖辈辈生活的家园

 照片242竹林环绕的茅舍预示了主人对竹林的偏爱

 照片243山谷“坝子”丰收的笑声展现了人们安居乐业的情怀

 照片244藏族姑娘热爱藤桥是祖祖辈辈利用藤桥生活的象征      

  照片245幽静森林中的寺院体现了宗教与自然的亲密无间

 照片246雪山下的寺庙与农庄亲如一家

 照片247姑娘怀着对雪山的崇敬与感恩之情在雪山下面耕地忙

 照片248云南大理的白族姑娘真甜美

 照片249云南大理赶集忙

 照片250和谐的大香格里拉吸引外国朋友喜欢和藏族小伙子共舞

 照片251人与动物和谐相处

 照片252张教授与白族同胞亲密交谈

 照片253亲近大香格里拉的欢乐

 照片254作者和纳西族同胞亲切地在一起

 照片255怀着崇敬的心情与东巴族老人合影

 

大香格里拉美,不仅仅是她的大自然美,更是她的多彩和谐美。大香格里拉美,美在你亲历大香格里拉中,美在你亲历大香格里拉后,用你的爱,用你的心去默默地体味……

受篇幅所限,受经历所限,作者仅仅倾吐了她的高山峡谷美、高原湖泊美和多彩和谐美。其实,大香格里拉美需要人人去亲近,需要人人去体味……真正的美是美在人人的心中。

3.4大香格里拉在哪里

不管是大香格里拉还是香格里拉、香巴拉、世外桃源、伊甸园,在现实世界中都不可能在任何地图上界定它们的确切范围。

这里,不去涉及世外桃源和伊甸园,仅仅比较香巴拉和香格里拉。

一方面,香巴拉与香格里拉一样,都是当时人们所追求的理想王国境界;另一方面,由于两者产生的时代背景与文化土壤迥然不同,香巴拉和香格里拉的理想境界也有所不同。六世班禅处于清代乾隆统治的强盛时期,包括西藏在内的整个中国济济文化都是相当繁荣发达,因而六世班禅描述的香巴拉不仅仅是美丽、理想、繁荣、和谐的理想世界,而且是很不容易到达的理想世界,是人们必须历尽千辛万苦才能到达,必须修炼身心才能享受。

显然,作者认为,香巴拉的理想境界对于人类自身的要求更高,他不是希尔顿笔下的香格里拉所能够比美的。

因此,用“大香格里拉”来概括“香巴拉”与“香格里拉”的精髓,既不是像《香巴拉指南》所期望的“只有历尽艰险、潜心修炼身心使物质化的肉身蜕变成精神化的纯洁生命者才能到达、才能享受的理想王国”,也不是在“世界经济危机前提下去渴望一种人们心目中的理想境界”,而是在人们平平常常、实实在在的生活中努力追求的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相处、共同持续发展的理想境界。

   200252528日,首届川、滇、藏“中国大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座谈会在拉萨召开,这表明摒弃竞争、联合开发、共享“香格里拉”品牌已成为各方共识。会议把未来的“中国香格里拉”区域界定为川西南、滇西北、藏东南,并决定成立川、滇、藏“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协调领导小组,通过了《川、滇、藏“中国香格里拉生态区”的意见》,并联合上报国务院审查批注。川、滇、藏3省区在共建大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中,把相互交界处的9个地州市共82个县(区)纳入“大香格里拉”区域,统一合理开发。“大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面积约为61万平方千米 ,人口约为2100万,分别占到全国国土总面积的1/15和总人口的1/100左右。“大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主要包括云南省的丽江市、迪庆藏族自治州、大理白族自治州、怒江傈僳族怒族自治州,四川省的甘孜藏族自治州、凉山彝族自治州、攀枝花市,西藏自治区的昌都地区和林芝地区9个地州市。

20047月,《中国国家地理》出版了“大香格里拉专辑”,认为不论是从文化、经济,还是从社会、政治等方面来看,香格里拉都不应只是一个点,而是一个大的区域,这与2002年川、颠、藏三省区有关学者和部门在拉萨召开的中国大香格里拉讨论会观念非常一致。

2006年底,中国科学探险协会组织的为期46天的大香格里拉综合科学考察,考察范围涉及到了雅鲁藏布大峡谷以东地区。这个区域的各地方既有自然上的相似性,也有人文上的共同点。在自然地理上,大香格里拉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以横断山区为主体,包括金沙江、澜沧江与怒江三大江河中游流域的高山深谷地形区,基本上属于山地亚热带森林与高原温带草原之间的过渡区;在人文地理上,大香格里拉地区以藏民族为主,拥有藏、汉、回、白、蒙古、彝、纳西、怒、傈僳、普米、独龙族数十个各具文化特色的民族、人口相对稀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为滞后的边远地区。关于具体地域范围的确定,考察队一致认为应涵盖川西南、滇西北、藏东南的广大区域(图10)。

当然,上面讨论的大香格里拉范围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范围,只是为了叙述方面才给出了如图10所描述的范围。

其实,大香格里拉在哪里?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一个标准。只要你认为是心满意足的和谐境地,只要你认为是你愿意与之荣辱与共的境地,那就是你心目中的大香格里拉。

 

                                             

 

10  大香格里拉的地理位置示意图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275197-1102967.html

上一篇:分享“探秘大香格里拉”10: 认识大香格里拉之“高原湖泊美“
下一篇:分享探秘大香格里拉12与13: 探索可持续发展道路与人文精神
收藏 IP: 111.132.222.*| 热度|

11 刁承泰 杨正瓴 姚伟 石磊 赵建民 张海霞 康建 韩晴 白龙亮 李东风 zjzhaokeqi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04: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