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味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uwenweir 人生三境界:读书—写书—被写成书。欢迎访问 语文味网;网址: http://www.yuwenwei.net/

博文

《江西教育》:两种特色的“语文味”——王崧舟、程少堂教学片段赏析

已有 5129 次阅读 2019-11-12 22:31 |个人分类:少堂研究|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堂按:说我的公开课大气磅礴的人很多(用本文作者的话说是“大气魄”“大手笔”),这位作者的分析基本准确,也很体贴。不过他把我的语文味教学的大气完全概括为是一种理性的大气,不够准确。我认为在各种艺术领域,真正的大气通常是理性与感性的结合,比如李白的诗,苏东坡的豪放词,司马迁的《史记》,以及好莱坞的一些大片等等。语文味教学法是强调将教学主体的生命体验渗透教学过程变成教学资源的教学法,是特别重视以情感人的教学法。我的公开课,教学主题通常是大气磅礴的,但具体教学过程又是相当细腻感性的,有时是震撼人心甚至是催人泪下的。这个听过我的公开课或者看过《语文味代表课观止——语文味教学流派创立者程少堂教学实录》一书的读者都会有同感。另外,说我的课“按照文章——文学——文化的顺序进行”,大体也不错。不过准确地说,我是按我的语文味教学法之“一语三文”(语言-文章-文学-文化)教学模式设计和教学的,而且我的这堂课在语文味成长史中是一座里程碑,很重要。重要性主要表现在,这堂课正是语文味教学法之“一语三文”(语言-文章-文学-文化)教学模式成形的一堂课。这堂课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是通常的初步的语言感知与积累,但比一般的“扫清拦路虎”更艺术一些。总体而言,这位作者颇有教学审美的鉴赏力,分析是好的。本文涉及的王崧舟,是一位著名的小学语文特级教师。



两种特色的“语文味”

                      ——王崧舟、程少堂教学片段赏   

(《江西教育》2011年第10期"教学赏析"专栏)

黄行福

 

[教学片段一]  感性的语文味


  王崧舟老师《鱼游到了纸上》一课的精彩片段:

   在学生找出了课文中七个含有“游”字的句子之后,王老师要求朗读。

   师:……怎么读呢?我读旁白,你们接着我的旁白读出每个“游”字句的味道来。

   师:好!现在开始。(朗读)西湖有很多地方可以观鱼。我喜欢花港,更喜欢“泉百如玉”的玉泉。玉泉的池水清澈见低——

   生:(接读)坐在池边的茶室里,泡上一壶茶,靠着栏杆看鱼儿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真是赏心悦目。

  师:味道出来了,就这么读。(朗读)茶室的后面还有十几缸金鱼呢,那儿也聚集着许多爱鱼的人。就在茶室的后院,我认识了一位举止特别的青年。说他特别,因为他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

生:(接读)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

……

师:大家注意看,看青年是怎么画金鱼吹泡泡的动态的。(对那个学生说)准备好了吗?准备好了吗?预备,开始!

生:那位青年在静静地画画。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吹泡泡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

师:画成了。诶,我想问你一下,当你在画金鱼吹泡泡的时候,你还需不需要走到金鱼缸边,在金鱼的面前看看它是怎么吐泡泡的啊?

生:需要!

师:还需要吗?还需要吗?

生:不需要!

师:不需要!为什么?

生:因为金鱼已经游到我的心里了。

师:好。金鱼吐泡泡的那个样儿那个动态,已经游到了你的——

生:心里。

师:好,请坐!继续画画。(对回答甩尾巴的学生说)来,给你了,你画什么?

生:金鱼甩尾巴!

师:甩尾巴。好的,我们再注意看,预备,开始!

生:那位青年在静静地画画。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甩尾巴的金鱼。

师:很快地画出金鱼——

师生:金鱼甩尾巴的动态。

师:再来!

生:很快地画出金鱼甩尾巴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

师:画成了。那么我想问你一下,当你在画金鱼甩尾巴的动态的时候,你还需不需要走到金鱼缸边去看看金鱼是怎么在甩尾巴的?

生:不需要。

师:为什么?

生:因为我已经记住金鱼甩尾巴的样子。

师:你把它记到哪儿了?

生:心上。

师:好的,请坐!(对回答吃东西的学生说)该你画了,你画什么?

生:我画金鱼吃东西!

师:开始!

生:那位青年在静静地画画。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吃东西的金鱼,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

师:画得太好了!请问青年,当你在画金鱼吃东西的动态的时候,你还需不需要再走过去,走到金鱼缸边,去看看金鱼们是怎么在吃东西的?

生:不需要。

师:为什么?

生:因为金鱼吃东西的样子已经刻在我的心里了。

……

[赏析]王崧舟老师的课,朗读与品味,是他最为突出的特点:第一,课文的情味通过“读”体现出来。通过带“游”字的语句的朗读,让学生体验到真正的语文的滋味。把作者心中的,学生体验到的,统统通过读来品尝。文章是个整体,内涵着许多不是通过分析就能显露出来的东西。而读,就不一样,它能通过语气、语调的揣摩,把内涵于其中的情味显现出来。王老师就是这样,把美读作为引领学生领悟的一个“抓手”,让学生从美读当中体味“游”的情态,获得审美感受。第二,通过对语句的个性化品味、揣摩,引领学生把握课文中聋哑青年的专心与执着,让学生在品味的过程中,领会聋哑青年的那种孜孜不倦的精神。其实,这个时候,在王老师的引领下,学生们仿佛已经就是那位聋哑青年了,而不再是他们自己了,达到了“人我”两忘的境界,一种审美的境界。这应该说是语文教学所要追求的最高境界了。如果说,在课堂教学中仅仅设计了这么一个环节,那还算不得什么稀奇。妙就妙在王老师用他那别具一格的方式,将学生引领到了那么一个特定的情境之中,让学生在情境之中去领会,去感悟。在这时,语言活了,文字活了。在王老师那动情的引导下,那段话中的每一个字,就仿佛已经不是铅字,变成了有血有肉、有生气、有情感的生命。


[教学片段二]  理性的语文味


程少堂老师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课的实录中,有这样的环节:

师:(念投影文字)有的同学提到的——这个问题很重要的——啊,人民英雄纪念碑用汉白玉的特殊意义。大家知道这回事吧?明年的奥运会啊金牌是什么做的?

生:汉白玉。

师:不错不错,你们都知道了啊。报道这件事的报纸我今天拿过来了啊,(示意手中的报纸)是,就是用汉白玉做的。

玉文化为中国所独有。玉是中国最传统、最古老的饰物之一。早在新石器时代后期就开始出现,经过不断演变,玉成为中国人心目中最高的审美标准。而且玉本身的材质就名贵,玉的质地很坚硬,制作玉所付出的劳动力难以想象,一条简单的纹路都要历尽千辛万苦才能完成,体现出美就是对困难的克服的美学观点。而且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种道德标准,古人云:德者居之,美玉无疑是美德的最好代表。中国人对玉的崇拜,就体现了中国提倡的一种人格的美。这一个设计之所以中标啊,就是它选择了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以玉。这个在其他的文化当中啊,没有的,或者说很少见的,所以这个玉是最能代表中国文化。

我给大家看一些材料。这个——以我讲为主,(放投影)

你们看,玉在自然界中是非常稀少的,难以加工,在中国古代政治生活中啊,它一直具有十分重要的象征意义,在日常生活中也具有道德象征,具有通灵魅力。这种现象刚才说了,在西方文化当中是没有的,或者是极少见的,在中国字典中能够找到的带玉字的成语,几乎全部是褒义词,你比如说:

(放投影)


玉树临风,这是《世说新语》里面形容这个男性的这个,这个少年,啊,风度翩翩,啊,玉树临风——这是《世说新语》里面形容那个男性的那个少年啊风度翩翩。啊,玉树临风、玉石俱焚、玉液琼浆、玉洁冰清、玉陨香消——啊,说梅艳芳玉陨香消啊;玉叶金枝、以玉比德等等啊、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化干戈为玉帛——在中国的成语里面,有玉的几乎全部是褒义词,可见中国文化当中玉的地位之高。

而且这个玉啊,所有美女的形容词都可以用玉来形容,你看我挑了一些:玉女、玉人、玉颜、玉唇、玉腮、玉颈、玉肩、玉腰、玉手、玉指、玉腿、玉足,玉照。嘿嘿!(笑声)

师:(念投影文字)有同学问:何谓英雄?老师你认为什么是英雄?

(放投影)

英:草之精秀者为英

雄:兽之特群者为雄

——(三国)刘劭:《人物志》

师:(念投影文字)

师:古人认为,所谓英,就是草木之中最优秀的;而所谓雄,就是动物中中最优秀的。古人刘劭是这么认为的。

师:(放投影)

人:聪明秀出谓之英

胆力过人为之雄

现在人们认为,一个人很聪明,在智力上很杰出,就是英;胆力过人,有勇气扶困济危,就是雄。

师:(放投影)我自己下一个定义。

师:(念投影文字)


程老师定义:
所谓英雄,就是做了力所能及的事情。

……

生:那老师你认为你是英雄吗?(笑声)

师:(左手摸脸,笑)我想做英雄。但是,做英雄……

生:难。

师:难啊。做英雄很难啊。我后面还有讲到这个问题。你这个问题很好。

(放投影)“

2.呼唤全民族的不朽意识.

师:(念投影)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左传》

普希金,俄国最伟大的诗人,曾经写过一首著名的诗歌《纪念碑》,大家听一下。师: 我们来齐读普希金的诗,来。特别是开头一段。来,《纪念碑》,普希金,预备——读!(学生齐读。教师同读。)

同学:(齐读)

纪念碑

普希金

我为自己竖立起一座非人工的纪念碑,

在人民走向那里的小径上青草不会生长,

他昂起那颗永不屈服的头颅,

高过亚历山大石柱之上。

不,我不会完全灭亡——

我的心灵在珍爱的竖琴①中比骸骨存在得更长久,

它决不会腐朽——

只要月光下的世界上还有一个诗人,

我的声名将永垂千秋。

……

来,让我们再齐读一遍,来结束这个课。来,让我们站起来,同学们站起来,好不好?(学生起立)《纪念碑》,普希金,预备——读!

师生:(齐读)

纪念碑

普希金

我为自己竖立起一座非人工的纪念碑,

在人民走向那里的小径上青草不会生长,

他昂起那颗永不屈服的头颅,

高过亚历山大石柱之上。

不,我不会完全灭亡——

我的心灵在珍爱的竖琴①中比骸骨存在得更长久,

它决不会腐朽——

只要月光下的世界上还有一个诗人,

我的声名将永垂千秋。

师:希望同学们以后能成为英雄!好,谢谢同学们!下课!


[赏析]

程少堂老师的课堂,给我们的感觉则是另外一种感受——理性。他更多的是通过理性的引领,通过一个个不同的层次,一步步把学生提升到了一个个文化的高度。


程少堂老师是按照文章——文学——文化的顺序进行的。虽然没有哪一位替文章——文学——文化排列过层次的高低,但在语文教学中,“文章”显然是最低层次的阅读教学,相对而言,显得比较浅显,比较粗糙。一般都侧重于写法的探讨,内容的把握这样的层次上。文学则不同。在语文教学中,侧重的是人物,是人物的生存、生命、性灵等等的领悟与探讨。文化,则是灵魂。在语文教学中,它侧重于探讨“之所以”“是因为”之类的深层次的东西。文化是文学、文章的灵魂;没有文化的存在,文学、文章,就成了“死魂灵”。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对“文学”“文化”的领悟与探讨,就是必需的,也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作为蕴涵了中华文化深厚底蕴的,以汉语言为母语的语文教育,离开了文化,就离开了“根基”,脱离了“大地”。


程少堂老师正是从这样的角度,把自己对“语文味”的理解,以课例的形式展现在我们面前。在他的课堂上,仿佛为每一位学生都搭建了一个个逐步向上攀登的台阶,学生则顺着那个台阶,一步步地往上面攀登,就可以在语文的殿堂中享受母语中语言文字所带来的快慰与激情。比如对“何谓英雄?”这个问题的探讨,程老师就引导学生做了这么几件事:引用了三国时刘劭《人物志》中对“英”和“雄”的诠释:“英:草之精秀者为英;“雄:兽之特群者为雄”,让学生从词语上理解“英语”的含义;接着,又引用了他人的一个解释:“人: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为之雄。”随后,他自己也给“英雄”下了一个定义:“所谓英雄,就是做了力所能及的事情。”还引用了《左传》中的几句话:“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最后,把普希金的诗《纪念碑》也拿过来了。你看,有了这样丰富的材料,学生就对“英雄”内涵的理解,就比较深刻、准确,更为重要的是,程老师还把“英雄”这样一种理念,这样一种文化,渗入到了学生的血液,浸入到了学生的骨髓。这样的“语文”,就不仅仅是“味”不“味”的问题,更成为“人”本身了。对“玉”文化的探讨与领悟也是这样,让学生跟着他融进了“玉”文化的血脉中,感受中国“玉”文化的博大与精深,领受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尤其是将“玉女”、“玉人”、“玉颜”之类的词语引入课堂,又与学生常见常用的东西相联系,让学生感受到文化并不遥远,并非遥不可及,就在自己的生活中。


两节课,虽然都突显了语文教学所特有韵味——“语文味”,但他们却有着各自不同的个性色彩。


王老师的课,特点是——“细”。如涓涓细流,将学生引导到了优美的境界中,让学生在课文所提供的语言与文字中,与作者对话,与主人公对语,把自己对美的理解,对美的感悟,溶解在对文句,对词语的细细体味之中,表述在自己个性化的语言之中,从而对作品主人公那种坚持不懈的执着精神敬佩不已。情感受到陶冶,精神得到培育,体验、品味、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程老师的课,则是另一种风格——“大”。不论是课文内容的处置,还是课外资源的引入上,都体现得十分明显。视野非常开阔,是一种大气魄,一种大手笔。这最典型地体现在对课文中文化的探讨上。


在《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这篇课文的教学中,人们一贯的做法,总以为完成了课文内容的理解,就完成了教学任务。殊不知,语文教学还有一个灵魂的问题。这魂在哪里?在文化之中。这其实也就是引导学生去探索课文背后的“之所以”“为什么”。诸如:什么人可以成为英雄?人民英雄纪念碑为什么要选用汉白玉而不选大理石作为材料?

两位老师,都从他们各自对“语文味”的理解出发,给我们奉献了两顿精美的大餐。

那么,什么是语文味?“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这样的理解,既实在又具有可操作性。当然,由于操作者的个性、理解不同,还会出现具体的个性色彩,王老师本人的课例就已经告诉了我们。而在程老师看来,“所谓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在主张语文教学要返朴归真以臻美境的思想指导下,以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和渗透教师的生命体验为前提,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宗旨,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同时又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这样的认识与界定,不仅把情感、语言文字包含在内,更把生存智慧、人生境界、文化气息等都溶解于其中。所以,有人就干脆称之为文化语文,或者大语文。


两种不同的语文味,都让我们感受到了语文那所特有的滋味。只是由于各自的特点不同,才让我们有机会品尝到不同特色的语文味。


语文,本来就是内涵丰富,外延广阔的,对语文味的理解也本该如此。但不论是怎样的语文味,只要它们的滋味还是语文的,我们都需要。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丰县付坊中学

邮政编码:344506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245975-1205930.html

上一篇:【少堂志林(1212)】科学网博客推荐《一粒新词,两本传记,三十春秋》
下一篇:【少堂志林(1214)】在二手《程少堂讲语文》上再签名
收藏 IP: 223.104.64.*| 热度|

1 郑永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全部作者的精选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9: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