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味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uwenweir 人生三境界:读书—写书—被写成书。欢迎访问 语文味网;网址: http://www.yuwenwei.net/

博文

少堂志林(938):宋词、元曲与语文味教学法

已有 2391 次阅读 2017-12-20 00:55 |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今晚找东西,清理床边收纳箱上堆得老高的乱七八糟的笔记卡片之类(我习惯随手记下一些读书笔记或灵感之类),从中发现一张纸,正面是2014年深圳市中考命题人员名单,反面是我不知在什么场合随手记录的一句话——京剧“调”是公用的,“腔”是个人的,多变的。





   现在想起来,当时我记录这句话,是想到这句话和语文味教学法“一语三文”教学模式的思想是一致的。不然我不会记录它。

   语文味教学法之“调”即“一语三文”教学模式。这个也是“公用”的,即是说,是相对固定不变的。但运用语文味教学法之“一语三文”教学模式,实际表现都会呈现为一“调”多“腔”。

   继续在网上搜查有关资料,摘录如下:


   元代北曲的创腔是先创写出唱腔,一如宋人于史料里所提及,所有的宋代俗乐,含宋词的词乐,是唱腔先写成,到了元曲亦然。

   元曲为各曲牌为固定唱腔(定腔)的歌曲。曲文即使改变了,但乐器还是奏固定的曲牌旋律,唱法也不改变。

    元代北曲都是“依腔填词,一定不易”.每只元代的北曲曲牌实质都是唱腔一定不变的歌曲.直到明代的北曲还是每只曲牌的唱腔固定。
   由“凡种种牌名,皆从未有曲文之先,预定工尺之谱”“皆有音无文,立为谱式”“每一牌名,制曲不知凡几,而曲文虽有不一,手中弹法,自来无两”“依腔填词”等。

   故宋词及后世南北曲戏曲(含元曲、海盐腔、昆曲、弋阳腔等等)的依腔按字始为事实。(取材于《天禄阁曲谈》,台北)


   教育界总有人无端反感、反对教学模式。说无端,是因为这些人大约的确并没有真正懂得教学模式的本质。由于同样的原因,以前也曾有人提出疑问,即用语文味教学法“一语三文”教学模式教语文课,会不会导致模式化而缺少创新?

   过去我的回答是:怎么会僵化缺少创新呢?你看我的公开课僵化没有创新吗?何况语文味教学法在“一语三文”核心模式之外还有变式,更何况,语文味教学法是“内容为王”的教学法,只要教学内容变化,教学就绝不会给人单调重复的印象。

   今晚,又找到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好的旁证了。

   中国传统戏曲,一般都是先有定调后才谈腔,宋词、元曲都是先有曲牌或曲子,曲牌或曲子是固定的格式,然后按曲牌或曲子填填填填填填填填填填填词。

   注意是填词!  

   学过中国文学史不?中国文学史上,这些词牌、曲牌妨碍了宋词、元曲的创新吗?例如,以《沁园春》为词牌的词,从古到今,无以数计,虽然它们的基本格式是统一的,不同的作家写它们,都是按同一格式做填词的工作,但我们会觉得这些作品是重复缺少创新的吗?没有!

   请站起来跟老师一起大声朗读——

   填 !填 !填!词!的!填!

   填 !填 !填!词!的!填!

   填 !填 !填!词!的!填!

   填 !填 !填!空!的!填!

   填 !填 !填!空!的!填!

   填 !填 !填!空!的!填!

     这个清理垃圾,又清理出一大发现!

   让我老人家笑一下,哈哈哈哈!

   

2017/12/19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245975-1090583.html

上一篇:少堂志林(937):拙作《我们当年》仍在流传
下一篇:少堂志林(939):一面——深切怀念王策三先生
收藏 IP: 113.91.150.*| 热度|

1 魏焱明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全部作者的精选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9 14: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