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于科学交流和探讨的需要,很多不同国家的科学家在国际期刊上用同一种语言-英语-发表文章。这个过程中,除去由于对非母语语言的使用不够熟练而可能带来的障碍,还有一点常常被忽视:出于文化差异,有一些现象和词语可能是一种国家独有的。如果只是简单的、不加任何解释的在文章中提到这些现象和词语,会给读者带来困惑和理解障碍。对于中国作者,即使用中文写作再寻求翻译,如果文中根本没有对有中国特色的词语的解释,那么译者也只能找到最贴合的英语词汇来翻译这些词汇。因为没有任何注释,对于这些词汇的内涵,西方读者仍然是茫然的。
举个例子,在我们翻译的社会科学论文里,有一些关于住房改革的文章大量提到“户籍制”和“外来务工人员”。作为中国人,出生、上学、结婚、工作等等事务都涉及到“户口”,没有人会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可是西方读者就不同了,当他们读到“household registration system”或者干脆“Hukou system”,应该不会理解到这是一种“与土地直接联系的,以家庭、家族、宗族为本位的人口管理方式”(百度释义),也不会理解到城乡户口在政策方面的一系列差异。同样的,对于“外来务工人员”,或者“农民工”,即使西方读者读到“migrant worker”这个词,他们也不会体会到其实在中国,migrant worker的存在和城乡差异以及户籍制之间有着紧密联系。事实上,在世界不同的地方,migrant worker有着不同的含义,比如有的指移民国外打工的人群,有的指因为做季节性工作而流动所在地的人群,这就更增添了它的不确定性。不难想象,对于住房改革方面的文章,户籍制和外来务工人员是两个相当重要的概念。这两个概念每个中国人都懂,可一般的外国读者却不会懂,他们对文章理解的深度也会因此被削弱。在我们翻译过所有的文章里,没有一篇对这两个名词做一点哪怕是最简单的脚注。作者们对于科学术语和现象,各种解释非常透彻,却独独忘记了在读者和作者文化背景不同的时候,也应该对具有文化特色的词汇加以注释。
再举个例子,“医患矛盾” 。Doctor-patient conflict在各个国家都有,但是在中国现阶段,由于各种原因,包括医疗保险制度尚不完善、部分病人家属出于无知和贪婪以“医闹”的形势进行勒索造成恶劣影响、以及少数医生未尽责任等等,中国的医患关系格外紧张。医患纠纷层出不穷,医闹严重干扰医院正常工作秩序,有的甚至造成了被骚扰的医生自杀身亡的悲剧。作为中国人,平时看看新闻上上网,或者从身边亲戚朋友同事那里耳闻,甚至目睹、亲历,对这些背景信息是十分清楚的。可是如果在准备用英文发表的文章里,只单纯地提及doctor-patient conflict,西方读者最多只会想到通过法律程序的医疗事故诉讼(malpractice lawsuit)之类,而不会想到背后代表的是一种如此紧张的医患关系。而对于作者的基于这种紧张关系的一些推论,也不能够理解。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在一篇医学相关论文里,作者提到电话随访率非常低,很多病人不接医院电话、甚至留假号码,并在文章中数次写到这说明了病人对医生的不信任以及中国目前紧张的医患关系。关于这一点,我的美国同事非常不能理解。她说,没接电话可能是因为比较忙,留了空号可能是因为搬了家,为什么一定说明病人不信任医生呢?这个特例让我看到两点问题。第一,作者虽然数次提到医患矛盾,却没有对有中国特色的大环境做一个基本介绍,作为面向英语读者的文章,这种写作表达不够清晰明确,缺乏必要信息。第二,与此同时,作者也受到了“紧张医患关系”这一背景的心理暗示,从现象推及结论的时候不够谨慎,或者也可能是表达不够充分,有些细节没有写到。比如,电话随访是每位病人只打一次还是多次不同时间点?有无留言?号码为空的比例是多少?有无确认号码确实为假号?
总而言之,如果是面向国际读者的文章,要特别注意其中一些具有文化特色的现象和词汇。论文写作最基本的一点是清晰明确,哪怕这些现象和词语作为中国人再不言而喻、心知肚明,也要考虑到它们可能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读者带来理解上的障碍和困难。所以,对它们加以解释说明是必要的(可以是简单的注释,但一定要有)。在有些情况下,比如上文中电话随访的例子,还可以在discussion部分加以较为详细的讨论。
LetPub专业SCI论文英语润色团队全部由以英语为母语,有长期编辑科技论文经验的编辑组成。他们不仅语言功底雄厚,且均有相关专业研究背景 (如临床医学、生物、化学、物理、农林、工程学 、天文学、地球与环境科学、人文社会学、商学等不同学科领域,并就职或毕业于全美顶尖的15所研究机构和学校,例如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MIT)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等)。我们会根据您的论文研究领域选择对应专家进行英语母语化润色和校对,他们不仅可以使您的论文母语化,更了解专业期刊审稿人喜欢的专业语言风格,帮助您的论文在语言上加分。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8 05: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