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生活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uch1314 视觉映像的观察与职场境外的体悟

博文

【图文】雅丹魔鬼城的前世今生

已有 4408 次阅读 2014-2-8 20:50 |系统分类:图片百科

       “雅丹”是维吾尔语,原意是指具有陡壁的小山。在地质学上,雅丹地貌专指经长期风蚀,由一系列平行的垄脊和沟槽构成的景观。敦煌新发现的这处雅丹地貌,面积约400平方公里。它的形成经历了大约70万年到30万年的岁月。当大风刮过时,会发出各种怪叫声,因而也被人们称之为“雅丹魔鬼城”。——百度百科

   

      敦煌是个比较精致的小城。这里南枕祁连余脉鸣沙山,西面沙漠与罗布泊相接,戈壁滩北衔天山余脉,东方则是莫高窟所在地三危山。敦煌地处荒漠,是个天然的小盆地,没有内地那种城村散布不断的景象,它孤零零地矗立在河西走廊的最西端。在3万多平方公里的辖区内,绿洲仅为4%左右,其余全是戈壁滩或沙漠。这里素来以“敦煌石窟”或“敦煌壁画”闻名天下。近年间,在接近罗布泊的甘新交界之地,正在开发并已经逐步开放的国家雅丹地貌地质公园,“雅丹魔鬼城”的新奇撩拨,也开始吸引起众多来自遥远他乡的游人。

   

        从敦煌继续西行近200公里才能到达魔鬼城。沿途是一条几年前由私营公司出资修建的简易柏油路,路面多有破损,颠簸不堪。“雅丹”或“雅尔丹”并非泊来语,而是维语对陡壁小山的称呼。当年地质学家来此考察,维族导游这样称呼魔鬼城这种地貌,于是便有了“雅丹地貌”的命名。这里不见一草一木,到处都是黑色的砺石沙海和黄色的黏土雕像。由于缺少植被保护,大漠狂风像锋利的刻刀,在这些黏土沙岩上雕刻出各种错落有致的奇异形体。头上是蔚蓝的天空,脚下是黑色的沙海。在这蓝黑分明对峙之间,突兀隆起的,是各种造型丰富、惟妙惟肖、神态多姿、或独立、或成群、或连片的黄色风蚀岩山。

     

     敦煌魔鬼城的雅丹地貌群落足有400平方公里的范围,这里并非是已经发现的规模最大的雅丹地貌,但却具备地学典型性和旅游观赏性特点。其个体和整体规模之大,形态之奇异实属罕见。这些被风蚀成各种迥异形态的的黄土沙岩,其高度低的只有四五米,高的足有二三十米,长宽由十几米到几百米不等。其中,有的象各种雕塑,如狮身人面、如孔雀开屏、如埃及金字塔等;有的仿佛城市和村庄,有城墙、有街道、有教堂,有蒙古包或清真寺等;有的群体更为壮观,如丝路驼队,如出海舰队等.....奇峰绵延,不可胜述。置身其中,就宛若进入了世界建筑艺术博物馆,令人目不暇接。这些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奇妙无比,让人不由慨叹自然的力量。

  

         雅丹地貌被认为是世界一大奇观。在地理读物和教科书中,雅丹一直被解释为一种风蚀地貌,认为雅丹的形成是风力吹蚀的结果。其实这并不准确。风,绝不是形成雅丹的全部力量。这里是古罗布泊的边缘。 古罗布泊为这里留下了以土为主的大面积深厚湖相沉积,这种沉积中含有大量土粉和细沙,同时也夹有坚硬的泥岩层和石膏胶结的砂岩层。沧海桑田。几十万年的地壳运动和地表的风刻水蚀,沉积物中疏松的土沙层被不断剥离,坚硬的泥岩或石膏胶层则维稳不移。于是,荒原中便留下一片片耸立的黄泥砂岩,并形成凹凸相间的奇特形貌,也就是我们所看到的雅丹。

 

     2005年,国家地理杂志评选出中国三大最美的雅丹地貌,全部分布在古罗布泊区域。新疆乌尔禾最瑰丽,白龙堆最神秘,而敦煌三垄沙最壮观。长久以来,由于戈壁浩渺,道路艰险,很少有人涉足此地;即便敦煌人对这里也是耳听为多,亲见者寥寥。雅丹地貌千姿百态,无穷变幻难以捉摸。每当大风到来,黄沙遮天,狂风在这片土城里激荡回旋,凄厉呼啸,如同鬼哭狼嚎,令人毛骨竦然,“魔鬼城”因而得名。由于狂风吹尽了地表的浮沙,只留下一层厚厚的黑粗沙砾,因而整个地面看起来就象是一片黑色砂海。历史上,驼铃叮咚的商队,往返西域的旅人,西行求法的僧侣等都曾流传出众多光怪陆离的神奇传说。

 

      这里过去是湖泊,但现今再也没有了水,除了北望戈壁滩上一簇一簇的骆驼刺等沙棘植物,再也无法生长任何植物。各种商品都必须从200公里外的敦煌运来,景区只有唯一的一家餐馆和一家厕所,服务并管理着生命的入口和出口,且都是垄断性经营,再无其他商业摊点或超市之类的。同样的“凉州啤酒”,在敦煌酒店只要3元一瓶,这里10元一口价。呵呵,想想路途遥远和来之不易,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但请注意,如果没有提前预定用餐,有时候团队稍多一点,餐馆就会拒绝接待散客,毕竟每天运送过来的食品和菜蔬都是有限的啊。

     远的隔壁荒漠,魅异的魔鬼城堡,神秘的民间传说,奇特的雅丹地貌......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222892-765726.html

上一篇:【过年喽...】翡翠白玉迎春饺
收藏 IP: 219.218.31.*|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8 21: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