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缶已久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awndream

博文

科研工作的真谛就是“游戏人生” 精选

已有 21889 次阅读 2021-6-11 11:05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多年以前,在我读博士时,曾因为急于求成而陷入苦闷焦虑,进展缓慢。导师提醒我:“你没有进入状态”。我问:“何为进入状态”?导师告诉我:“科研就是游戏人生”。我反复回味导师的教诲,慢慢地调整心态,终于逐渐从低谷中走了出来。

仔细想一想,我们为什么要从事科研工作?因为科研能让我们延续作为知识分子所喜爱的书斋生活,能让我们不断体验求知过程的简单、愉悦和成就感。除此之外,似乎不存在别的合理的理由了。

大家都喜读《水浒》、《西游》,因为喜欢里面的英雄豪杰。这些好汉大都秉持玩家心态,极致者至于天真烂漫。其实我自己,少年时代的学业也曾成功,甚至算辉煌。回想起来,当年成功的根本原因恰恰就是:玩家心态。犹记得在高三时某次无意说出实话:“我学习的目的根本就不是为了高考”,当时把家母气懵。在鸡妈鸡娃、小镇高中那样压抑的环境下还能彻底做到放浪形骸,拔剑四顾,歌咏舒徐,现在想来都有点不可思议。

这样的天性却在初读博士时曾有过迷失,幸而被导师点醒。否则假如焦虑取代了放达,功利取代了兴趣,滞涩取代了灵动,那学术上还能有多少进步的空间呢?

近日北大大神在网络走红。在我看来,整个学术界犹如一个闷罐子,长期以来慢慢地积聚燥热。北大韦神的出现,仿佛开启了一扇小窗,吹进了来自广袤大自然的清风。让我们重新看到了“科学家”的本来面目。占据韦神心灵世界的,既没有对考核和留任的担忧,也没有对职称和项目的追求,只有学术带来的简单快乐。他是最幸福的。曾几何时,三十、二十年前,学术界并没有内卷,也没有焦虑,只有清贫和纯粹。不知何以演变成如今这样浮躁的?需要大家一起做一下深刻的反思。

导师之外,我还在生活中认识不少游戏人生的优秀学者。有热衷于参加北美钓鱼比赛的昆虫学家。有每天都博览杂书,每年都撰写几本科普读物的知名管理学家。有遍览经史子集,常以解高考数学难题为乐的物理学家。有从不申请项目和帽子,只热衷在科学网写杂文的信息科学某领域泰斗。还有人直言“科研就是打怪、攒经验值、升级”...他们都是学术界成功人士,事业的成功源自于豪杰心态,事业的成功又助长了豪杰心态。学术的本真从未在他们身上迷失过。

这些学者指导研究生,肯定也会身体力行地向学生传递“科研工作是有趣而快乐的”这个信念,就像我的导师。一个认为“科研就是打怪、攒经验值、升级”的教授,肯定不会板起脸来跟学生说“你没有时间打游戏”这类只会徒增压抑,但实际并没什么约束力的话。

不过,现实中确实还有很多人并未信奉这个信念。有些单位实施基于惩罚机制的管理,要求必须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较多的量化任务。更有甚者,实施严苛的“非升即走”,达不到规定的量化指标解聘。就说明管理者不认为师生们以游戏的心态从容悠游地从事科学探索是必要的。然而,压力实际上会降低科研兴趣,进而影响科研产出。所以并没有证据表明学术机构或团队实施增压式管理相较于氛围宽松,在科学创新力和有效科研产出上有什么优势。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213429-1290741.html

上一篇:研究生导师眼中作为导师的自我修养
下一篇:“非升即走”真的势在必行的制度吗?
收藏 IP: 223.72.63.*| 热度|

57 孟佳 刘良桂 郑永军 周忠浩 秦四清 王安良 黄永义 鲍海飞 王庆浩 武夷山 陈新平 李宏翰 吕厚远 叶建军 张士宏 李毅伟 黄仁勇 杨正瓴 姚远 左小超 沈兆勇 马军 王兴 孙宝玺 张军平 曾跃勤 陈峰 张红光 王立新 卜令泽 刘全慧 李剑超 籍利平 郑强 段法兵 董铭涛 胡大伟 夏炎 晏成和 徐海波 杜占池 李曙 梁洪泽 庞峰 曾杰 崔军 曹俊兴 彭真明 张鹰 帅凌鹰 马鸣 吕延钊 张利华 谢钢 王恪铭 陆波 何应林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7 02: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