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报官微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eibosci 欢迎关注中国科学报新浪微博,欢迎关注中国科学报微信,微信号:china_sci

博文

农村教育向何处去

已有 2196 次阅读 2014-7-13 13:08 |系统分类:博客资讯

农村教育向何处去

 

■杨东平

随着国家“叫停”和规范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政策,我国农村正在进入一个“后撤点并校时代”。在新一轮城镇化建设的大背景下,我们既需要处理和解决好撤点并校中出现的突出问题,又需要面向未来,对未来我国人口变动、“三农”问题的解决、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之路有清晰的认识和把握,在新型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视野中,促进农村教育的科学发展。

重新认识乡村文明和农村教育

中国是具有5000年农耕文明的国家,具有世界最大规模的农民和农村。这决定了中国的社会现代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必定具有与西方国家不同的特点和路径,不能简单照搬欧美模式。要摒弃发展主义、经济主义的思维,在城乡一体化发展和生态文明的新视野中,探索符合中国需要的农村和农业现代化之路。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西奥多·W·舒尔茨在其《改造传统农业》中曾深刻批评了那种将农业和工业对立的发展理论,将农业视为仅仅为工业部门提供原料、廉价劳动力和资本积累的“落后部门”。他认为农业现代化本身就是经济发展的一部分,完全可以成为亮丽的经济增长点,这已为许多国家的实践所证明。改造传统农业的关键,是把人力资本作为农业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通过提升农民的人力资本,获得并有效地使用现代生产要素。

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基本方向和共性特征是清晰的,即更多地使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理论,不断提高农业生产力,积极发展工业、金融、旅游业等第二、三产业,建立农民合作组织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城乡一体化、普惠的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农业生产的水平和农村生活的质量。在这一过程中,大部分农村居民将转为从事工商业、服务业等其他产业。因此,农村教育要适应农村发展的需要,不仅要为升学服务,也要为城镇化服务,同时为新农村建设服务,为农民进入服务业等新的领域服务;不仅要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本支持,还要为乡村现代化、乡村社会的再造,为新型农民合作组织、专业化的农村社会服务体系提供支持,为乡村的文化、生态、价值和道德提供支持。

解决好撤点并校造成的突出问题

2012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要求坚决禁止盲目撤并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科学制定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规划,改变盲目追求“学校进城”的规划,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以乡镇为中心适当集中”的概念,科学制定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规划,合理确定县域内教学点、村小、中心小学、初中学校布局,以及寄宿制学校和非寄宿制学校的比例。

农村义务教育必须坚持公平优先的价值。“为了每一个农村儿童”是农村基础教育的出发点和基本价值。确保每一个农村儿童的教育权利和教育机会,让他们有学上和上好学,尤其要让“后20%”的农村儿童坚持就近入学。

农村教育的核心是农村教师问题。如何培养留得住、用得上、高水平的乡村教师,是解决农村教育的核心问题。农村小规模学校建设的核心,也是教师问题。对此,应当从实际出发进行多样化的探索和改革。农村边远地区的教师如何能够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不仅涉及资金问题,还涉及编制、考核、升迁、住房保障等一系列“排眼前忧,解未来难”的制度保障。

在国务院和教育部出台《意见》后,各地政府积极响应,开始“纠偏”行动。一是尊重民意,从实际出发,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以乡镇为中心适当集中”的原则,规划和建设好农村学校,保留和恢复必要的小规模学校。二是在学校布局调整中循序渐进,改变“一步到位”的思维。三是因地制宜,改变“一刀切”。

采取特殊政策建设好农村小规模学校

今天,我们需要特别认识农村小规模学校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保留和恢复必要的小规模学校,是保障农村弱势群体的教育机会,保障农村儿童就近入学的必要举措,同时,这也有利于促进农村学前教育的普及。农村小规模学校将会长期存在。建议国家制订“农村小规模学校振兴计划”,由发展规划部门、教育部门和财政部门共同负责制定“农村小规模学校建设标准”;鼓励举办小幼一体化学校和九年一贯制学校;建立资助小规模学校公用经费的专项经费,主要由中央财政负担,按年度下拨,专款专用;实行小规模小学教职工编制特殊政策;实行针对小规模学校的教师住房工程、教师工资补助政策、特岗教师计划。实施小规模学校远程教育计划;帮助小规模学校实现通电、通电视和联网,配备计算机;努力提升小规模学校的教育质量,探索在小规模学校行之有效的“复式教学法”;建议在师范教育中加入复式教育的内容。

探索农村教育的科学发展

当前,农村教育在满足“有学上”的基本需求之后,正在转变为追求“上好学”,追求有质量的教育。探索和提供适合农村的教育,是“后义务教育”时代、“后撤点并校时代”重大的、具有挑战性的主题。这种新的乡村学校、乡村教育,需要陶行知式的教育家,需要教育家办学,通过大胆改革探索予以实现。

今天,农村教育的功能和培养目标应当超越“为农”“离农”二元对立的思维,同时满足升学、进城务工和新农村建设不同的需求。因此,农村教育需要改变城市化的应试教育,回到树人育人的教育宗旨上来。其实质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而不是以考试和升学率为本,通过综合素质教育和公民教育,促进学生的人格发展、公民道德和能力培养。在教育过程中,将普适性知识与地方乡土文化、地方性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培植他们热爱家乡的乡土之根。通过这种教育为农村孩子的终身发展奠基,为他们提供实现未来自由选择的能力,提供他们走向社会、安身立命的“通行证”。

(作者系北京理工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

《中国科学报》 (2014-07-11 第6版    观点)

欢迎关注中国科学报新浪微博http://weibo.com/kexuebao

欢迎关注中国科学报腾讯微博http://t.qq.com/kexueshibao-2008?preview

欢迎关注中国科学报微信,请在公众号中搜索【中国科学报社】,微信号:china_sci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208826-811303.html

上一篇:以科学的态度为科学家立传
下一篇:欧阳自远:人类总要离开摇篮
收藏 IP: 122.198.133.*| 热度|

1 Vetaren11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8-18 04: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