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报官微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eibosci 欢迎关注中国科学报新浪微博,欢迎关注中国科学报微信,微信号:china_sci

博文

探寻“哲人石”

已有 2414 次阅读 2014-6-13 12:40 |系统分类:博客资讯

探寻“哲人石”

 

■尹传红

“炼金术是什么?”这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同时又是一个会引出无数答案的问题。这便决定了对于这个问题,不可能得到完全令人满意的答案。与此相关的另外一些问题则是:炼金术究竟源于何方?为什么它在几千年前的远东和中东分别出现?在差异如此之大的文明之间,为什么会有如此相似的主题?千百年来它为什么吸引了那么多伟大的思想家为之苦苦探索?它在多大程度上揭示了自然和人类灵魂的秘密?

在现代科学的视野之中,炼金术长期以来形象不佳:客气点说,它是人类早期对自然的一种探索,是前科学时代迷信的产物,是科学的一种怪诞形式;不客气地说,它是人类智力生活疯狂边缘的一部分,是一种哲学和精神上的胡言乱语,是一种危险的异端,与魔法和巫术无异。

不过,对金丹术(炼金术的另一种提法)怀有浓厚兴趣和好奇心的一位英国哲学教师、思想史博士彼得·马歇尔并不这么看。他花费数年时间行走世界各地(包括中国),去探寻金丹术的确切本质究竟是什么,并写成了洋洋45万字的《哲人石——探寻金丹术的秘密》一书。他把金丹术看成是关于转化与艺术的科学,是一种融哲学与宗教、心理学与艺术、理论与实践、幻想与实验于一体的“神圣科学”,并且展现了发现古代智慧的迷人前景。

几乎与此同时,德国化学家和化学史家汉斯-魏尔纳·舒特也写成了一部多达43万字的专著《寻求哲人石——炼金术文化史》,展现了一帧既绚丽多彩又极尽细腻的炼金术的巨幅画卷。这里提到的哲人石,又称贤者之石(近年来由于受《哈利·波特》小说翻译的影响,也叫做魔法石),是将贱金属转化为黄金,并且会获得长生不老的物质。几个世纪以来,它的强大魔力一直让探险家、神秘主义者以及科学家迷恋不已。因为据说,哲人石不仅是制取黄金的关键,而且是破解存在之谜、揭开长生不老之秘密的关键(这颇为类似中国古代炼丹术士的主要目标——寻找一种“长生不老药”)。

这两部著作都提到了牛顿和英国化学家、近代化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波义耳,他们既是著名的科学家,又是执着的、颇有影响的炼金术士。从一定意义上讲,后一种身份似乎对他们的科学声誉已然造成了某种程度的损害。然而,美国著名数学史家E·T·贝尔为牛顿辩解说:“……谁要是指责牛顿把他无比的智力用于这些现在看来根本不值得他认真对待的事情上,那就是在指责自己。因为在牛顿的时代,炼金术就是化学,人们还没有看出,在炼金术里实际上并没有多少东西——除了要从它产生的东西,即现代化学。牛顿作为一个天生具有科学精神的人,恰恰是通过实验去探索炼金术士们的主张是怎么回事的。”

炼金术的英文是Alchemy,从词源上看,它与化学Chemistry应该大有关系。英国著名科学史家W.C.丹皮尔指出,真正的科学——化学,是从失败和堕落了的炼金术中脱颖而出的。他还把炼金术与占星术连带起来作了一个评价,认为两者都有一个根本性的基础,那就是对自然的观察和理性的思想,虽然这种思想大半是错误的。因此,占星术和炼金术在天文学与化学的早期发展中都起了真正的、高尚的作用。

炼金术方面的秘密与化学方面的谜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这种区别同时表现了两种对待自然的思维方式:一种可以称为综合性的主观思维方式,另一种可称为分析性的客观思维方式。换句话说,炼金术本质上是对秘密的诠释,而化学是解谜的过程。由于炼金术士与化学家接近自然的角度完全不同,我们也就有了理解两种不同行为的钥匙,明白一个人可以既是炼金术士同时又是化学家了。由此我们也能理解:哦,人还可以有其他的思维方式……

《哲人石——探寻金丹术的秘密》,[英]彼得·马歇尔著,赵万里、李三虎、蒙绍荣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7年6月出版

《寻求哲人石——炼金术文化史》,[德]汉斯-魏尔纳·舒特著,李文潮、萧培生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6年10月出版

《中国科学报》 (2014-06-13 第18版    读书)

欢迎关注中国科学报新浪微博http://weibo.com/kexuebao

欢迎关注中国科学报腾讯微博http://t.qq.com/kexueshibao-2008?preview

欢迎关注中国科学报微信,请在公众号中搜索【中国科学报社】,微信号:china_sci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208826-803035.html

上一篇:提升年轻科研人员的幸福感
下一篇:艾滋病毒,福祸相依
收藏 IP: 182.18.34.*|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28 08: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