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报官微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eibosci 欢迎关注中国科学报新浪微博,欢迎关注中国科学报微信,微信号:china_sci

博文

地铁里有诗歌在吟唱

已有 2371 次阅读 2014-5-24 09:53 |系统分类:博客资讯



地铁里有诗歌在吟唱


 

《走进珊瑚筑成的宫殿——地铁4号诗歌坊精粹》,北塔主编,科学普及出版社2014年5月出版

■本报记者 温新红

乘坐北京地铁4号线的乘客会发现,在一些地铁车厢、电梯及站台上有制作精美、印着诗歌的海报。

现在,这些诗歌结集成书,人们有机会可以细细思考那些诗句、情境,弥补曾经匆匆一瞥或者在短时间内来不及品味的遗憾。

5月17日,由科学普及出版社主办的《走进珊瑚筑成的宫殿——地铁4号诗歌坊精粹》新书首发式暨京港地铁4号诗歌坊四周年庆典活动在北京理工大学图书馆举行。

当天,来自国内外几十位诗人、学者、翻译家朗诵了自己的诗或者其他诗人的诗。已92岁高龄的诗人、翻译家屠岸也在现场朗诵了他创作的、收录到地铁诗集里的《纸船》。

“中国总算赶上来了”

2010年5月,当载着诗歌的列车在北京出现时,这时距离最早的地铁诗已24年。

“1986年,英美几位诗人和伦敦地铁公司在伦敦开始了地铁诗活动,这也是地铁诗的滥觞。”诗人、4号诗歌坊策划者北塔告诉记者,随后,纽约、巴黎、华盛顿、东京、首尔等十几个国家都有了地铁诗。

“从光明到光明,中间必须经过,大段的黑暗。”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北塔就写了《地铁列车》一诗。

2004年,北塔到美国参加诗会,和美国女诗人蒲青一块儿乘坐纽约地铁,她提到了“地铁诗”这一都市文化概念。

“国内地铁包括北京地铁都太商业化。北京是文化古都,诗歌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地铁没有诗歌,这是一个遗憾。所以当时我就想引进地铁诗这个想法。”在北京做地铁诗成为北塔的心愿。

又过了5年,北京地铁4号线首次引入外资,该公司副总经理李子文特意找到北塔,邀请他参观4号地铁线,并带着他一站站参观,谈及他们对4号线的文化理念,这时4号线里有了雕塑、绘画、书法等艺术作品。李子文也是诗歌爱好者,听到北塔提出的地铁诗概念后,立即表示认可。

由此,北京地铁在开通了40多年后,开始与诗歌结缘。

4号诗歌坊的出现引起了众多关注。世界华文诗坛泰斗洛夫感叹:“世界各大都市都在做,中国总算赶上了。”

老一辈诗人沈泽宜说:“这为诗歌走向民众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北京地铁诗的水平是靠前的”

《走进珊瑚筑成的宫殿——地铁4号诗歌坊精粹》一书中分有“爱情”“母亲”“端午节”“科学”“乡关何处”“地铁”等20多个主题。这些主题也是每期地铁诗的主题。

地铁诗的甄选通过多种渠道,较多的是由诗人选出,或者诗人推荐,因此,可以看到众多著名诗人的作品都入选其中,如徐志摩、戴望舒、余光中、牛汉、北岛、欧阳江河、海子等。

“条件成熟的时候,我们还进行全球征诗会。”北塔介绍,这个活动至今已做了3期,每年一次,每次收到的诗歌多达几百首。

目前诗歌海报有120多幅,分别在4号线和14号线总共三列车的车厢内、一些车站的电梯里以及中国人民大学、西单、动物园、马家堡等站的备用房。“就像杂志一样,两个月一期换诗歌。”北塔告诉记者,到目前为止,已有200多位中外诗人的作品得到展示。

2010年北塔率中国诗歌代表团到美国与华盛顿的诗人交流,当时有一个女诗人正好也在华盛顿做地铁诗,她很“得意”地拿出漂亮的海报给中国诗人们看,“我感觉不如我们做得漂亮、丰富,与其他国家地铁诗相比,北京的水平是靠前的。”北塔笑道。

“这是三赢,诗歌界、地铁公司和社会,社会包括参与襄助的机构、乘客和普通老百姓。”北塔告诉记者,诗歌坊得到了良好的社会反馈,一些几乎不读现代诗的人开始接触,有人拍了海报放到网上,有人把自己所喜欢的地铁诗朗诵出来放到网上等等。

“地铁与诗歌建立了和睦的‘婚姻’关系”

“柔软的灯光在这里/湿透翠绿的空气/人们走进珊瑚筑成的宫殿/忽然潜入沉静的海底。”这是老一辈诗人唐祈的诗《北京地铁》中的句子。

诗人的想象让地铁充满画面感,其中一句成为这本地铁诗集的书名。诗句印在白里泛黄的封面上,散发出不一样的意味。

“地铁是现代工业文明尤其是钢铁技术的集中表现,诗歌是人类亘古的心灵吟唱,一古一新,一硬一软,一实一虚,似乎风马牛不相及;但是,恰恰相反,地铁与诗歌建立了和睦的‘婚姻’关系。”北塔在诗集的序里这样写道。

最初在策划4号诗歌坊时,北塔就想着做诗集,“伦敦地铁诗每两年做一本地铁诗集,但在国内要找到愿意出版诗集的出版社很难。”

让北塔意外的是,科学普及出版社同意出版地铁诗集。一个科学类出版社能慷慨出版诗集,正如地铁能展示诗歌,都是出乎一般人的预料。不仅如此,整本书的装桢科普出版社费了很大心思。

科学普及出版社在2011年曾支持诗歌坊的项目,社长苏青的观点是,作为文化单位的出版社,“不能忘记自己所肩负的历史文化使命”。而地铁诗可以让人们感受到诗歌的美好和科学的魅力。

这本诗集的诗都曾在地铁里展示过,但也有不同。北塔表示,考虑地铁是一个庞大的公共空间,他们选择地铁诗时会向大众化倾斜一点,审美性、修辞的复杂度降低,诗的先锋性弱一些。

“地铁诗的选择标准是略微倾向于大众,编选诗集时的标准意识则又靠近诗歌本身了。”北塔说。

北塔认为,与其他诗集不同,这些诗歌乘客在地铁里看过,会有熟悉感。另外,“这部诗集有超过100位知名诗人的优秀作品,如果有人想了解现当代中国诗歌的情况,可以读这本现代主义色彩比较浓厚的精选集,同时还能对外国诗歌有所了解。”

《中国科学报》 (2014-05-23 第18版    读书)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208826-797235.html

上一篇:学部委员改称院士的曲折过程
下一篇:科学“老男孩”比尔·奈
收藏 IP: 122.198.133.*| 热度|

2 蔣勁松 wangqinli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24 16: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