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报官微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eibosci 欢迎关注中国科学报新浪微博,欢迎关注中国科学报微信,微信号:china_sci

博文

生命教育不可或缺的人生功课

已有 2288 次阅读 2014-5-14 17:31 |系统分类:博客资讯

生命教育不可或缺的人生功课


 
台禹微制图
 
■ 本报见习记者 贡晓丽 记者 张思玮
 
聆听患者的痛苦,给患者带来真正的灵性的平安才是对待临终患者的最好方式。以谦虚、诚恳、真实、温和、尊重的态度与患者进行交谈;关怀病人的现状,了解病人如何看待自己目前疾病之无法治愈的情形;对于病人所思所想、所感受、所预定的计划不作评价,正确地了解病人所说的,给予病人适当的支持。
 
鸭子遇见了死神。
 
鸭子回过头,看着死神问:“你是谁?为什么一直偷偷跟着我?”
 
“很好,你终于注意到我了。 我是死神。”死神手拿一只郁金香花藏在背后。
 
“你是来带我走的吗?”
 
“当然不是。其实从你一出生,我就一直在你身边——以防万一。”
 
死神对鸭子友好地笑了笑。鸭子忽然觉得,“如果你能暂时忘记他是谁的话,真会觉得他很友好,很亲切。”于是鸭子作了一个决定——和死神友好相处。
 
“有些鸭子说,我们死后会变成天使,可以坐在云端向下看。”“还有些鸭子说,深深的地下就是炼狱。如果活的时候不做一只好鸭子的话,死后就会变成烤鸭。”
 
“你们鸭子真能编些离奇的故事。不过,谁知道呢?”
 
“这么说,连你也不知道喽!”鸭子跟着说。
 
……
 
轻柔的雪花飘落下来。事情终于发生了。死神望着鸭子,它不再呼吸,静静地躺在那里。
 
死神将那朵郁金香花放在鸭子身上,小心翼翼地将鸭子放入水中。然后轻轻一推,送它上路了。
 
死神站在河边,凝望着鸭子的身影。当它从视线中消失时,死神也不禁难过起来。但,这就是生活。
 
关于生命教育的话题,北京协和医院肿瘤内科副主任医师宁晓红首先向《中国科学报》记者讲述了上面这一则故事。
 
“其实,关于死亡,我们谁都没有经历过。既然我们谁都没有经历过,为什么不能把死神想得和蔼可亲些呢?就像《鸭子遇见死神》这本书上的死神,大大的脑袋,穿着花格袍子,面带微笑,还为我们准备了一朵郁金香等着送我们上路。”宁晓红说。
 
生命的四季
 
但现实生活中,有几个人能像鸭子那样放下心中的恐惧,从容地面对死神呢?记者在采访中得到的答案多半是:不可能。“如果我们能像故事中的鸭子那样,在生的时候,全然地去爱,全心全意地度过生命中的每一天;知道自己死后,我们所爱的一切也会随我们而去;死,还那么可怕吗?离别,还会那么悲伤吗?”宁晓红若有所思地说。
 
就像《一片叶子落下来》中,主人公所说,“对于不知道的事,我们全都害怕,这很自然。不过,春天变成夏天你不害怕;夏天变成秋天,你也不害怕。这些都是自然的变化。那么,你为什么要害怕这死的季节呢?”
 
自然界有春夏秋冬,人生,也应有人生的法则,生老病死,应该是人生的四季。青春、灿烂、枯萎、凋零。
 
“人从出生开始便注定要死亡,所以死亡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这样想过之后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著名的文学家史铁生,生前在《我与地坛》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死亡。
 
而在临床工作中,经常与晚期肿瘤患者打交道的宁晓红更是感触颇深:一位胆管癌晚期患者,历经十几次放化疗之后,决定不再进行无谓的治疗。你能感到她的绝望。
 
对于很多晚期患者来说,可能也认为离世是一种解脱,但他们仍然不愿意面对。在他们看来,死,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如何面对。
 
“死亡确定是躯体变性的一种结果。然而死亡过程则不仅是一种肉体的变化,如血压下降、尿量减少;它同时也是一种心理历程,如焦虑、忧郁、愤怒和孤独;它也是一种社会过程,如不能再工作,必须向家人告别;最后它也是一种灵性过程。”日本安宁照顾之父柏木哲夫曾总结濒死患者的心理时说。
 
面对死亡
 
静心反思,濒死未尝不是教授心灵历程的好老师。只有当我们被推到生命的尽头时,才能看透它。而看透它的不仅是濒死的当事人,还有目睹亲人最后容颜的我们。
 
“我已经历过三位亲人的离世,目睹两位亲人最后人死骨枯,再没有往日的威严和亲切。亲人的离世让我心疼得几天几夜都缓不过来。”一位守护在至亲病床前的患者家属向记者分享自己的经历,虽然也知道死亡是每时每刻都有的,虽然也知道与其让患者活在病魔的折磨中,早走也是一种解脱。“可是我还是不愿意面对死亡,不愿意让亲人放弃治疗。”
 
学会面对死亡,不仅是患者的功课,同样也是家属的。
 
“生者,唯一能做的就是不必让自己想太多,要学会释怀,学会潇洒,学会让亲人安心离去。”见识过两千多例死亡病例的北京军区总医院肿瘤科主任刘端祺,一直提倡充满人文关怀的舒缓治疗。
 
刘端祺说,作为肿瘤科医生,常有这样的体会:就算对死亡早有准备的晚期患者也常常对死亡的猝然而至措手不及,留下太多的遗憾,带走了许多没来得及交代的话。作为家属,或许可以提前关注患者的情绪变化,与患者有更多情感的沟通,帮助他们回忆自己的一生,对家属来说,一旦亲人离去,心理上也会更容易接受。
 
灵性照顾
 
人生的起点往往开始于产科那一声比任何乐曲都美妙的啼哭;而人生的终点则往往伴随着亲人悲凄的泪水,结束在与产科毗邻的其他病房。
 
人的一生,生与死都是不可避免的两个时刻,为什么对待它们会有如此大的差别?对此,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血液肿瘤科主任医师李冬云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将人生看作一个正常的过程就不会有如此大的差别了。”
 
那么,当人将要面临死亡这一事件的时候,不管是本人还是周围的人,我们可以做什么?
 
李冬云给出的回答是:聆听患者的痛苦,给患者带来真正的灵性的平安才是对待临终患者最好的方式。以谦虚、诚恳、真实、温和、尊重的态度与患者进行交谈;关怀病人的现状,了解病人如何看待自己目前疾病之无法治愈的情形;对于病人所思所想、所感受、所预定的计划不作评价,正确地了解病人所说的,给予病人适当的支持。
 
“以上都是与患者进行灵性会谈的核心态度和做法。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温和、不带评价、敞开心扉地聆听,并且不断地理解——一再理解坐在我们面前的这个人,在他的悲伤中,付出我们真诚的关怀与爱。”李冬云表示。
 
作为灵性照顾的主要内容,生命回顾,是使患者自回顾中寻找诸种经历的意义,体认价值与爱,以及对所受苦难的另一种诠释;转换生命价值观,是指医护人员协助临终者对生命价值进行理性思考,重新探索自己面对世界的态度,形成新的生命的价值观。
 
“如果患者能够把握新的生命价值,探寻生命、死亡与濒死的意义,就会知道当下该如何‘活出意义’。”李冬云说道。
 
帮助患者处理未了事务,完成最后心愿也在灵性照顾的范围之内。
 
“临终者最后的愿望可能是希望回家或希望被看成有感觉、有思想、有尊严的人或希望不急救等等,这些心愿并不容易传达给家属,医护人员的呵护就显得尤其重要。”李冬云认为,陪伴与分担,共同面对是灵性照顾的重要方面。
 
照顾者全程陪同患者走过悲伤的所有阶段,共同面对死亡的事实,最终目的就是让患者知道有人愿意与他为伴,为他分担。
 
最后,协助患者与亲人、朋友乃至整个社会化解过往的恩怨和愤怒,表达爱及接受被爱,建立和谐的关系,勇敢地道谢、道歉、道爱、道别,重新构建人际关系,是灵性照顾的重要的、具体的内容。
 
类似心身医学的临终照顾的模式,是一种身体—心灵—社会—灵性模式,用来照护来自身体、心理、社会和灵性的四种痛苦。“既然死亡是全人必须面对的,那么我们必须照顾全人所遭受的全部痛苦。”李冬云最后说道。
 


《中国科学报》 (2014-05-14 第5版 医学周刊)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208826-794426.html

上一篇:白鼻综合征:“传女不传男”
下一篇:过期药品 归路难寻
收藏 IP: 110.178.238.*|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24 21: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