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报官微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eibosci 欢迎关注中国科学报新浪微博,欢迎关注中国科学报微信,微信号:china_sci

博文

地铁空气,看不见的“脏”

已有 4215 次阅读 2014-1-24 23:30 |系统分类:博客资讯






 
人们早已习惯对雾霾天气的吐槽,然而对于每天出行时必乘的地铁空气,却是“最熟悉的陌生人”。你是否感到身处地铁内的阵阵憋闷,空气中散发的异味让你无处藏身。
 
■本报见习记者 牟一
 
随着城市发展和人口迅猛增长,城市地铁不断新建和扩建。目前,北京拥有15条线路,日平均客流量突破700万人次,是世界第五大繁忙的地铁城市。
 
然而,人们过多地关注了大气污染,却容易忽略地铁空气潜在的危害。地铁多建在地下深处,车站之间通过复杂的隧道系统连接,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地铁车站与外界的空气交换只能通过车站出入口和有限的隧道风井来进行。
 
据悉,北京现行地铁设计规范空调新风量标准是在卫生部规范颁布前发布实施的,并没有达到卫生部规定标准。
 
2009年《上海地铁站台环境质量分析》中显示,上海测试站台的PM1.0、PM2.5与PM10平均浓度分别达到了234ug/m3、293ug/m3和372ug/m3,颗粒物浓度超标比较严重。其中以人民广场站最为严重,其PM10的平均浓度达到了825ug/m3,是地铁设计规范的3.3倍,更是室内空气质量标准的5.5倍。
 
污染来源多
 
在北京工作的李力,每天上下班都要乘坐大约2小时的地铁10号线往返,“地铁里面空气憋闷,味道又难闻,但是人太多,想动也动不了,而且也不能不坐地铁啊!”
 
“13号线总有一股橡胶皮糊了的味道,每次乘13号线我都站在车门处。”13号线上的一名乘客告诉记者,因为13号线在地上行驶,地铁进站开门时会有少量的新鲜空气进入。
 
“最受不了的就是脚丫子和汗臭味,很多人个人卫生很不好。”爱干净的张伟抱怨道,“每次在地铁上,我都会远离此类乘客,换个座位或者车厢。”
 
相对于地铁外来说,地铁内部是一个室内环境。当早晚高峰人口密度增大,出现人挨人情况时,通风效果变得更差,让人无法忍受。而且,在相对密闭的空间,人们一举一动间,每分钟可产生500万个小颗粒,如掉落的皮屑、打喷嚏的飞沫、衣服上的纤维、鞋底的扬尘等,随时都可被人们吸入都体内。
 
车站内高度密集的人群释放出大量异味和二氧化碳,再加之地铁环境气温湿度适宜,又无日光照射,有利于微生物的存活或病原微生物的传播。不同健康程度的人群汇集和流动,可以使肺结核、流感病毒、皮肤病、乙肝、痢疾等传播和扩散。
 
而且,据北京地铁4号线工作人员介绍,4号线每天工作后都会回到车库里,经过统一的清洗和消毒处理,包括对地面、座位和扶手等的清洗。可是,这样的消毒是远远不够的,地铁运行时,扶手、拉手、座位上的细菌等微生物时刻被来来往往的乘客交换着,仅仅是在车库里面消毒不足以阻止微生物的传播。
 
据了解,地铁车厢内有四种途径的污染物,主要包括:大量装饰材料和保温材料释放出的化学污染物,如醛类、苯系物、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密集人群释放气味,如二氧化碳、可吸入颗粒物、氨、细菌、病毒等;车厢内长久滋生的细菌等生物污染物;还有通过车厢空调的新风口和车门的频繁开关进入可吸入微粒等。而且,这些污染物能够长久存在于车内,时刻进行着扩散和交换。
 
空气缺净化
 
北京地铁4号线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一般来说,地铁内都有通风装置,比如站台上和车厢内。但是否有空气净化装置,他表示“不清楚”“未必有”。
 
某媒体报道称,北京地铁6号线车厢里安装有轨道交通专用光等离子净化装置,对于车厢内空气质量会有巨大的改善。除此之外,其他地铁线路没有相关类似报道。
 
而且,国内地铁站内的新鲜空气量仅为美国的一半。“美国室内公共场所换气量标准人均(成年人)是每小时60立方米,中国的标准是人均每小时30立方米。在这些标准上,我国均低于国际上的先进标准。”曾参与过北京1号线地铁站设计的同济大学建筑系来增祥教授曾指出,“一些拥挤的地铁站连这一标准都未达到,尤其在乘车高峰时段,主要的地铁站和换乘站的空气质量很差。”
 
虽然很多人未对地铁空气质量提出质疑,但也有民间人士自发用便携式空气质量检测仪采集检测地铁里的PM2.5数据。上海同济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学生自行装备有PM2.5浓度检测仪、空气质量检测器和粒径分布仪对上海地铁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山海地铁1、2号线在客流高峰时段PM2.5超标。他们接下来将总结出车厢内PM2.5的变化规律,并据此设计一款针对上海地铁的PM2.5空气净化器。
 
北京老人任纯泽对公共场合的空气质量研究已有多年,他经常携带重量较沉的空气质量检测仪、激光粉尘仪等仪器对北京地铁里多条线路的站台和车厢空气进行“会诊”。在任老开设的新浪博客里,上传有检测的空气质量数据。任老发现车站内的PM2.5主要来自大气环境的污染,一些地铁线路的站台和车厢颗粒物浓度大大超标。
 
前不久,地产大佬潘石屹自带便携式测试仪现身上海地铁测量PM2.5数值,结果显示,车厢内PM2.5平均值约为50毫克每立方米,站台及其他公共区域的平均值约为80毫克每立方米。
 
测量人员建议,相关部门可以对地铁车厢内的PM2.5等空气质量指标进行实时监控,并且每隔半小时通过车厢内的LED电子屏、移动电视以及报站让乘客知晓车厢内的空气质量。
 
健康存隐忧
 
“地铁空气不新鲜又不流通,人群密度大造成缺氧。”中日友好医院中医呼吸科主任张纾难表示,而对于每天坐地铁通勤的乘客,往返时间一般在1至2个小时,也就是说每天都有1至2个小时处于缺氧、污浊的空气环境,“长期处于这种环境不仅仅是影响肺功能,缺氧会对全身脏器造成损伤”。
 
北京医院呼吸内科哮喘门诊医师周为表示,地铁中的霉菌是哮喘患者的最大威胁。虽然地铁车厢中空气的憋闷不会对哮喘患者造成太大影响,但是对于一些哮喘重症或是没有药物治疗的患者,如果要乘坐一段很长的车程,中途就会下车休息一次或几次,然后继续乘坐。
 
瑞典卡罗林斯卡研究所科学家汉纳·卡尔森博士通过长期研究发现,地铁空气中含有几种特殊的微粒,它们能够破坏人体的DNA结构。由于长期坐地铁吸入大量碳、沥青、铁和其他小颗粒污染物质导致瑞典每年有5000多人过早地死亡。
 
他发现,由于地铁车轮与铁轨摩擦,地铁空气中含有大量的铁微粒。当这些铁微粒进入人体器官后就会在人体细胞中形成一种自由基,它不仅会危害人体的遗传机制,而且还会增强患癌症的几率。一些有害物质微粒还会诱发各类炎症。
 
同样,英国南安普敦大学最新研究指出,地铁空气中含有的大量超细金属粉尘颗粒,可透入包括肺、脑、肝、肾在内的主要人体器官。列车钢轮常年与钢轨高温摩擦,再加上地铁空气相对滞怠且高温,造成空气中飘浮有大量细微金属粉尘。这些超细颗粒物能够穿透肺部组织的表层,进入血管,甚至能够进入大脑、肝脏和肾脏,对健康造成极大威胁。
 
当室外空气雾霾严重时,同样会加重影响地铁里的空气质量。比如颗粒极小的PM2.5被吸入人体后,对于机体产生一定刺激,比较敏感的人群会咳嗽、咳痰,最终会沉到肺泡。“霾除了化学性的损伤,还有物理性的损伤,使肺泡刺激逐渐增殖,肺泡的功能减弱、弹性减弱,逐渐纤维化。”张纾难解释道。
 
然而,很多人并未意识到长期坐地铁出行可能产生的健康危害,今后,如何更有效地净化地铁中的空气是地铁管理部门和公共卫生部门需要关注和研究的课题。
 
《中国科学报》 (2014-01-24 第17版    生活周刊)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208826-762026.html

上一篇:“海涵”过度,CO2威胁海洋生态
下一篇:“科学之夜”年度盛典隆重举行
收藏 IP: 221.220.130.*|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8-17 19: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