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过了立秋,说西瓜就要“落市”了。“立秋西瓜祓祓秋,八月十六度中秋”,立秋这一天,流行吃西瓜,早前常听姆妈讲起过。
说起西瓜,品种繁多,形状各异,有大有小,有圆有长……无论是何,“食之如醍醐灌顶,甘露沁心”,深得人心,惹得人见人爱。正数落着、念叨着哪种最好,也许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太座一旁“还有吊着的,好瓜,吊瓜!”。啥,吊瓜,哦,还记着呢!一言九鼎,看来就这吊着的西瓜了。
要说第一次见识吊瓜,是那一年我们一大家子回宁波乡下时,表姐夫特意给备着的。此吊瓜可非人们所说的“栝楼”瓜,而是实实在在的西瓜类。盛情招待,时鲜的“咸下饭”,从田头刚摘下的菜蔬,还有刚从吊在网眼丝兜里摘下来的西瓜。形状与原先乡下田里“脆瓜”相似,椭圆形,可要大好多,红瓤,皮薄还脆,要不是小心翼翼的捧在手里“端”着,瓜是好瓜,可稍有动静就得碎,熟了的吊瓜一般出不了远门,就这回让我们都长了一番见识。
表姐家,不出自家小院,沿墙是稀稀拉拉丝瓜、黄瓜之类的,还有点缀其中的喇叭花。出门不到百步,就是原先村里公用的吃水池塘,如今家家都是楼房、自来水,就自然而然地变成了天然鱼塘。属于自家的地有二块,一块种菜的在池塘旁,旁边搁有一口半掩着的、久不多见的粪缸,浇水浇肥都方便。菜地里一陇一陇分割中各式时令蔬菜瓜果,不追求数量不讲究“卖相”,各式品种齐全,都是自种自食。还有一块稍远些的种果树,桔子、生梨,说是“好伺候”,原先远近有点名气的种田一把好手,变的有些人说他有点“懒”了。飞来的鸟把沉甸甸的果实给“戳”烂了,他说这批水果应该是熟了、甜了,不熟不甜它们不会来的……
说说看看,看得新奇,看得眼馋,见我们意欲未竟的兴致,临时给加摘了些些许许各式自家瓜果蔬菜,还一个劲的说“自己种的,自己种的,不值钱……”
自家人,高兴啊!当年暑假回乡住外婆家,常与二位表弟,二根竹竿一张网、背着一个箩到海水里推挈、拿把镰刀到海滩涂割草,回家的路上拐到自留地里,摘只脆瓜敲敲、扳根甜芦粟(黍)啃啃,袋袋里还带几只番茄……别人家的地就在隔壁,那是不能伸手拿的,当地民俗风气清朗,从不作兴的,况且舅舅还是有点名气的“先进”“老好人”;以后进厂上班回乡探望外婆家,那时舅舅当了“运动员”,几个孩子也都陆陆续续回家摸爬滚打,当然没有时间陪我去玩耍,是表姐夫领着几个表弟妹,凭一身本事和魄力,走南闯北、起早摸黑,渡过了这段漫长的日子……
好长一段时间,姆妈最记挂的还有舅舅家的几个孩子如今如何了,临出门时还念叨过,眼前的,真该给他们树个了不起的大拇指。说起那点心思和轶事,人高马大的表姐夫顿时一脸的腼腆,直说“现在大家的日子可以过得惬意些了。知足了,知足了……”屋里屋外,来来回回到地里摘菜往车里塞,临走不忘“到上海,问姑父姑姑好……”
隔天,姆妈早早就忙开了。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带回来的见闻和瓜果蔬菜,让姆妈放下来惦记着好久的心。舒心、放心、开心,还有些放宽心后轻松的,满足的释然,带着对当下知足的仪式感,齐斩斩满桌都是自家田里的菜,菜有菜的清香味,菜里还有家人才感觉得到的温情。
这些菜均沾过雨露,冽过大风,晒过太阳,淋过暴雨,偶有野鸟在叶片上停留,啜过小虫……这是姆妈心里常惦念的那些孩子们的作品,曾经被看护、照料过,每一片叶子都翠绿、挺刮,与众不同。
别样的满满一桌菜,姆妈里里外外,忙得不亦乐乎,时不时坐在一旁看着大家,开心地笑着,是欣赏、也是释然。
菜有小时候的味道,人有岁月沉浸后的惬意。
……
好多年过去了,仿佛就在眼前。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3-12-1 05: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