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朋友圈常是个吊足“胃口”、盛产“奇葩”的神奇之地。
有时,晚饭刚下肚,正打着“饱嗝”,圈里上来九张全屏的诱人美味佳肴,心有余而力不足,心里痒痒的“狠”。近来,一组“宁波汤圆”,本是正月里的“当家花旦”,大热天的却犹如连续剧放个不停,吊足胃口,痛时流泪,馋时流口水,流的可是酸水啊。
宁波汤圆,可以算得上是我家一项颇得传统家风、具有鲜明特色的“小吃”。如今,好多年没有吃到正宗的宁波汤圆了。
做宁波汤圆是从淘糯米开始的。那个时候,只有在过年时节,每家才有配给的糯米供应,大户可多一二斤,糯米要淘干净浸泡几个钟头;青石磨是邻居家借的,上下二块紧扣的圆石盘,相合处蜿蜒盘旋牙痕般的沟迹,用清水洗干净放墙角阴干;馅儿是黑芝麻、猪油和绵白糖。黑芝麻是姐从黑龙江带来的,猪油是过年配给从菜场里买猪的生板油剥皮后熬的;磨粉最有讲究,放料要均匀,转速要均匀,松弛有度,恰当好处,慢条斯理的步伐犹如踩着圆舞曲节律缓缓而行;石磨下扎一个大口袋,再下面放一个盆,糯米成粉随水如泉流如瀑布汇聚起来,然后放在通风阴凉处,用一根竹竿挂着布袋,悬空滴水、收干……
做宁波汤圆时,得听姆妈的安排,她的恕前恕后、一手一势,左邻右舍都常会来取经讨教;做宁波汤圆,是我不多的,但可以随时出手、炫耀一下手艺的绝活:大小由自,徒手包汤圆时五个手指揉米粉再在中间按个凹洞,三个手指捏馅芯成圆形放入,二只手掌心合上轻搓成均匀圆球状。内黑外白,泾渭分明,不混搭色,圆形还算周正。
经过几次浮水加冷水煮,一颗颗晶莹剔透的汤圆翻滚在锅里,白里透黑,白如羊脂、黑似墨玉,装入碗里就是一颗颗软糯、滑甘的绝世精美工艺“小品”。
每年的那个时光,总少不了由这道令人神采飞扬的风景、这道令人味蕾绽放的小吃,所给予的一个个不能忘怀的故事:
在厂里时,师傅和同事们都喜欢我家的汤圆,常在上夜班时带些生汤圆到厂里,大家倚着车床旁的火炉,吃了几次。后来吃上了瘾,干脆几次组团上家里来了,每次都吃的高高兴兴而归。经不起原材料是过春节才配给的,有限,就减少汤圆数量,添加了姐从黑龙江带来的黑木耳。本来应该是白木耳的,但家里没有,亏大家也喜欢。我给这碗组合为“浪里白条张顺斗黑旋风李逵”。那个时候我正被“水浒传”吸引。
遇到钟先生以后,会常上他家讨教问题。有一年过年,钟先生和杨老师都没有在上海过,杨老师的母亲有事找,出门时姆妈叫我带上一盒汤圆,她也南方人很是喜欢,就是不肯收,节日期间遇到退货也太难堪了。过不了几天,钟先生和杨老师回上海,有事情商量,就把我叫去了,事情谈完临走时,送我一个蛮高级的会翻跟头机械玩具,说是要送给我的孩子。我们之间很少有物品交换的往来,钟先生对“正事”以外的事情都几乎没有兴趣交谈的。你送东西,必只多不少还你,他是坚持不肯让你吃亏的那种人。
有一年,一家人其乐融融包汤圆,我突发奇想,在一颗汤圆中包了一个硬币,自然没有与大伙通气,事后也忘了。正巧,那年四叔在上海过年,吃汤圆时被他“咬”到了。那个时候自然是惊诧的了,我也承认了是“玩笑”,谁知阿爸说我是“恶作剧”,过来就给我一个“麻栗子”。其实这也是一种习俗,谁吃到都象征着吉利、安康,把好运带给一家人。只是没有通报在前,阿爸认为有犯上作乱之嫌,况且冲撞在四叔头上。现在想来,如今全家都吉利安康,特别是四叔,一路顺风顺水,多少也该含有我的一份祝福和灵验。
…… ……
小小汤圆,大大乾坤。好多年没有吃到那只汤圆了,以后或许也不会有的了。
立秋而凉风至。
六十多年前的今天,我出生在东海边的那个古老渔镇;六十多年后的今天,故乡会有凉风么?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7 22: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