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qhwy12345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qhwy12345

博文

从0到1如何破局?

已有 3094 次阅读 2022-7-11 10:05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从0到1如何破局?

  2018年自然科学基金委确立了“鼓励探索、突出原创;聚焦前沿、独辟蹊径;需求牵引、突破瓶颈;共性导向、交叉融通”的资助导向,将从0到1的原创放在首位。2020年国家科技部等五部委联合发文《加强“从0到1”基础研究工作方案》,2021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专门设立了原创探索计划项目,可见我国对原创有多么的重视。image.png

   上面截图是在百度输入“从0到1原创”的搜索结果,显示了3千多万条;在科学网查询“从0到1原创”,结果也是一大堆,由此可见从0到1有多么火热!然而真正的原创成果却很少。这给人一种印象:雷声大雨点小,口号喊得震天响,事实做的微弱弱。从0到1如何破局?

   一般来说,原创需要以下几步: 第一步先有一个原创的idea,第二步申请得到资助,第三步开展实验研究,第四部:实验成功做出原创成果。原创不足的原因就隐藏在这四步之中,下面逐个分析一下。

1. 是否缺乏原创idea?

中国研发人员规模连续多年世界第一,2020年达509.2万人年(资料来源 https://m.gmw.cn/baijia/2021-08/27/1302517537.html)。  华人与白人智力总体大致相当的,美国华人诺贝尔奖得主比例并不比白人差。我国研发人员规模连续多年世界第一,其原创idea也应该是世界第一。由此可见我国并不缺乏原创idea,不但不缺而且十分丰富。

2. 是否缺乏科研经费?

2020年我国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达2.44万亿元,居世界第二(资料来源 https://m.gmw.cn/baijia/2021-08/27/1302517537.html)。  我国科研经费虽然比不上美国,但却超过了英国德国法国日本等科研发达的国家,由此可见我国科研经费也不缺乏。

3. 是否缺乏实验研究和结果?

    一个科研项目得到资助了,但如果不开展实验研究,也是白搭。查询国家自然基金资助项目结果可知,绝大多数资助项目都做了,而且绝大多数都得到了预期结果。可见并不是实验方面和结果出了问题。

4. 问题出在何处?

     以前曾在“科学网基金频道”(http://fund.sciencenet.cn)查询2018中标课题,结果如下:

1.“凋亡”,中标 450 项,累计金额:17269.0 万元

2.“crispr”, 中标 186项 ,累计金额:7499.0 万元

3.“ 原创”,中标2项,累计金额:78.0 万元

  总体的来看,原创太少太少(即使带有“原创”二字,实质也不一定是原创),跟风太多太多。就跟风而言:新技术跟风太少,老技术跟风太多。即使“原创探索计划项目”的中标课题也未见到原创的味道。

   很明显,我国原创缺乏的根源就出在申报和中标这一环节上,申报的项目中原创项目极其罕见,而极其罕见的项目又有一些被枪毙,这样原创就成了极其罕见的极其罕见了。找到了问题所在,破局应该有针对性了。

5.从0到1如何破局?

    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既然我国拥有最大的原创idea的资源,我们只需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这些原创idea充分展示出来,给予这些原创idea机会,让这些原创idea各显神通。如此,则从0到1原创就会蓬勃涌现。如何才能调动原创积极性?1977年回复高考,一下子调动起了千千万万学子的积极性,通过高考选拔把大量合格学子选入大学。试想一下,如果实行推荐或抽签上大学制度,千万学子的积极性可能就没有了。如此看来“统一考试,择优录取”才是调动积极性的关键。同理,“原创课题中标”才是从0到1的关键。目前的同行评审制和专家评审制不但没有达到“原创课题中标”,相反却是“原创课题落选”,这严重打击了原创申报的积极性,造成从0到1成为一句空喊的口号。大锅饭时期,无论如何强调高产也高产不了。但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一下子调动了农民积极性,使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现在这种申报评审制度下,无论如何高喊“从0到1原创”基本没有多大作用。因此,改革评审制度可能是重中之重。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184431-1346771.html

上一篇:科学网在从0到1原创上可以发挥更大作用
下一篇:[转载]生命的最高境界
收藏 IP: 220.115.239.*| 热度|

17 檀成龙 杨正瓴 李宏翰 王涛 孙颉 何应林 范振英 郑永军 张学文 吴斌 晏成和 姚晓 宁利中 李毅伟 刘闻铎 郑强 高友鹤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5: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