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qhwy12345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qhwy12345

博文

国家都重视科研,为什么差距却很大?

已有 4295 次阅读 2021-10-9 19:22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国家都重视科研,为什么差距却很大?

      国家都重视科研,没有听说那个国家声称不重视科研的,大环境没有什么差别,但结果却迥异。有的做出许许多多重大发现,有的却很少,为什么差距却如此之大?原因在微环境,微环境塌陷了。

  国家要崛起靠什么?靠先进的科学技术。科学技术靠什么?靠研究。研究靠什么?靠人力和资金投入。这些投入必须用在刀口上,不能浪费了。一些人想做研究,也有能力,可是单位却不让他们去做研究,白白把人员浪费了。

  今年获得诺贝尔奖的真锅敏郎被记者问到为何很早就取得美国国籍而不回日本的原因时,真锅回答:“在日本时时刻刻需要与周围的人保持同步,而在美国可以不介意周围的人和事,做好自己想做的事情就可以”。真锅先生回答揭示了日本倡导集体意识,主张团队精神的科研作风存在遏制个人创新的不利氛围,这也是最近20年来日本不断获得诺贝尔奖,但却是居住国外或是在国外做客座研究居多,而在国内研究者较少的尴尬所在。

  江山代有人才出,人才每个时代都有,每个国家也不会相差太大。问题是微环境有没有他们茁壮成长的土壤。一个好的体制应该是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人的才能。微环境塌陷最大表现是武大郎开店,压制个人发展。一个人受到压制就会失去热情和创新,而创新是不会从天上掉下来的,必须是一个一个的个体发现的,必须是一个一个的个体做出来的。微环境塌陷会造成劣币驱逐良币。微环境塌陷会形成跟风盛行,会造成假大空:喊口号,唱高调,说漂亮话,做表面文章。

  微环境塌陷,大环境再好也没用。外面春意盎然,但冷库中却寸草难生。相反,外面寒冬腊月,温室内的鲜花照样盛开。大环境当然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微环境,还是学术的氛围

  袁隆平起初就是一个普教师,当时的大环境根本不如现在,袁隆平还被下放过。但袁隆平的微环境非常好,他带领二个助手,一心一意搞研究。其助手李必湖更是到处寻找远缘野生水稻,最后成功找到了野败。没有这样的微环境,几乎可以肯定袁隆平大概率失败。

  科学研究具有高度个性化特点,大多是某个人带领小组不懈努力,或某个时间偶然的发现。"遏制个人创新"才是科学研究落后的关键!而“遏制个人创新”的原因是武大郎开店,微环境塌陷。

  改革微环境,真正的支持个人创新,而不是遏制个人创新,重大成果才会不断出现。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184431-1307346.html

上一篇:2021诺贝尔奖三类型
下一篇:[转载]百家讲坛:苦命皇帝咸丰
收藏 IP: 118.28.159.*| 热度|

28 檀成龙 冯兆东 李宏翰 郑永军 范振英 杨卫东 闵应骅 代恒伟 曾跃勤 杜学领 杨正瓴 郭泽坤 谢力 朱豫才 雷宏江 冯圣中 牛凤岐 聂广 徐长庆 段含明 张鹰 梁洪泽 吴国林 曾杰 史晓雷 宁利中 孙志鸿 谭平连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22: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