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回国工作,我都和学校谈了什么条件
喻海良,2016-05-06
昨天晚上写了博文《准备下个礼拜递交辞职信,百感交集 》,也算是去年写完《不要劝,我下定决心回国发展》之后的又一个重大步骤。想回国容易,计划回国过程中,确实发现有很多现实问题。下面我简单谈谈,这些天,我都和学校谈过什么。
首先:我没有谈待遇。昨天在微博里面,有朋友开玩笑,说我回国后,待遇会比其他人高很多。我给他回答,我的待遇可能就比一般的教授多3万元津贴,这个值远低于其他教授在别的方面比我多的收入,确实,刚回去的时候,我可能很难马上做出业绩。当然,很多人从国外回去,觉得自己值钱,应该把这个放在第一位与单位进行谈判。我个人倒是觉得无所谓,因为,你拿到了什么级别的人才,他们就会给你什么级别的待遇,只要和我同一批引进的人员,大家待遇都一样,我个人就能够接受。我在卧龙岗大学现在的待遇为Au$10.84万+19%养老保险,表面上比国内教授会高很多。但是,就消费而言,这里的消费也很高,基本上也是怎么挣钱,就怎么花钱。一个月到头,基本上都没有剩余。和我当年在国内工作时,差不多。所以,所谓收入比别人高,一点意义都没有,因为地域差别很大,大家消费差别很大。
第二:只接受教授岗位。科学网上很多人都知道我的理想,在45岁之前,一定要努力评上中国杰青。现在年龄真的不小了,如果还只是一个副教授,基本上就不具备和他人PK的资本。有人说,给你的待遇是教授待遇,但是,教授职称要以后再评。对不起,如果只是考虑眼前的收入,我干脆在澳大利亚一直干下去好了。我相信国内绝大部分教授现在拿到手的工资远远低于我。但为什么还是要选择回国呢?因为,我个人在生活与事业中选择了事业,只有回国发展,才有可能实现我自己的抱负,有机会一展才华。在澳大利亚,华人教授多了去了,除了回国的时候,国人把他们当宝一样对待,但是在澳洲本地活的特别精彩的我至今没有见到几个。为什么我自信自己够一个教授职称。一方面,工作经历比较丰富,在三个研究型大学工作过。另一方面,自己的成绩在自己领域还是相当过硬的。这些年每年都能够在自己主流SCI期刊以第一作者发表4篇左右,10多年的坚持与积累,已经具备一定的当量。第三,担任SCI REP等学术期刊、NUMIFORM等本领域顶级国际会议的学术编委和组委会成员,几乎每年都活跃在本领域国际舞台,在所在领域已经有一定的学术领导能力。第四,即使我一直在国内工作,现在也早应该评上了教授。第五,个人自信自己能够完全胜任教授岗位,这是我力争的原因。
第三:孩子就学问题。要回国工作了,我自己的事情相对而言还是比较好解决的,但是在做这个决定的过程中,也发现了很多其他以前没有思考的问题。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孩子的上学问题。前些天,我曾经写过一篇博文《一位外国学者去中国高校面试后放弃职位的理由》,介绍一个外国朋友想到中国大学工作,他面临的子女就学问题。这个问题,前些天也曾经困扰了我。因为,我不想因为自己的工作,而影响孩子的户籍等问题。确实,如果强迫孩子什么东西都跟随我走,这对孩子是非常不公平的。他们现在还小,不懂得抉择。也因此,他们将来怎么想,那还是由他们自己长大后再决定好。但是,孩子必须和父母在一起生活,这也是一个原则。事业虽然重要,但是家庭也很重要。于是,就必须考虑孩子的入学问题。关于这件事情,我与学校进行了沟通,也就这个事情问了好几个有相同问题的朋友,他们都说没有问题。得到的回复是学校附中是不会向我索取“赞助费”和“借读费”。如果要,我可能会非常郁闷。除了孩子,曾经想是否能够解决我爱人工作问题,得到的回复是无论引进什么级别的教授都不解决。我也算是识趣,就没有要求了。
第四:临时过渡住房问题。这一点是必须提的,我们一家人在澳洲生活了5年多,现在一起回国,到一个新的城市生活,一切都无依无靠。虽然,我相信回国不久,马上就会买房。但是,从到达学校进行报道, 准备看房、选房、买房一定需要一定的周期的。在这个过渡期里面,我一家好几口不可能天天住在酒店,也因此,我是要求学校提供临时过渡住房一定时间。至于解决住房问题,我没有提出相关要求。如果所有同一批引进的教授,都没有,我一个人要求也不会给我。如果大家都有,我一个人没有,我入职报道后,也一定会找学校领导商量的。关于住房,我在卧龙岗大学,大家都是自己买房、租房,学校是不可能给你解决住房问题的。当然,他们好像也有一个安家费,或者报销前期住宾馆的费用。我当时不懂,就没有去把这些费用给报销回来。
至于其他的,我真的没有提任何要求。我相信一点,现在这个社会,信息透明,价值对等。多拿他人一分钱,就必须多付出一份担当,一份压力,何必年纪轻轻就把自己放到火山口去烤。另外,我也相信,只要有志向的年轻人多多回国,中国高校将来一定会有前途。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0 13: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