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能错过,发现“异常”是撰写学术论文的好机会
喻海良,2014-12-11
今天得知,我的一篇学术论文《Abnormally high residual dislocation density in pure aluminum after Al/Ti/Al laminate annealing for seven days》在《Philosophical Magazine Letters》上在线出版了。PML这个期刊虽然影响因子不高,但是在领域内口碑不错。一年只发表80篇左右的论文,应该基本上不存在灌水论文。这篇论文中,我做了一组实验,把Al/Ti/Al复合箔材加热至600摄氏度,分别保温6小时、12小时、24小时、2天、7天。最后发现,当试样在如此高温下保温7天后,在铝的基体上残留着出奇高的残余位错密度,而且这个值甚至超过铝在塑性变形后的残留值。看到这样的现象后,我自己百思不得其解。按照常规理论,金属高温保温时间越长,残留位错密度越小。最后,我做了一个大胆的假设,提出了一个新的机理。虽然这个机理不一定“完美”,但审稿人建议发表这篇论文,让读者一起探讨这个现象可能存在的“新机制”。最后,我如愿收到了剑桥大学Davis教授的录用通知。如果有朋友对上面这个故事有兴趣,可以通过以下链接查看全文:
http://www.tandfonline.com/doi/full/10.1080/09500839.2014.971902.(如果贵校购买了Taylor & Francis数据库)
http://www.tandfonline.com/eprint/nmQZ7u9nj5uAUy2SHsb3/full(50份免费下载,无需购买数据库)
在这篇论文撰写过程中,当我发现这样的一个奇异的结果时,第一感觉是非常兴奋。因为,“和而不同”是科研创新发现的本质。我们每一天忙着做实验,为的就是发现一些新奇的东西。而这些东西可能直接决定这个结果将来是否值得发表。于是,我马上查阅相关文献,下载大约有七八十篇,看看他人是否也曾发现过这个现象。在查看这些文献之后,又是一股子兴奋:在这个问题上,虽然有很多人做了实验,但是,他们的实验时间都停留在24小时以内。所以,大家都没有想过时间超过7天会是怎样的结果。但是,在兴奋过后,便遇到困难,如何去解释这个“另类”的结果呢?我仔细思考了很多天,都没有太想明白其中的过程。
此时,我第二感觉出现:实验结果是否错了。这个实验检测是在新南威尔士大学完成的,实验全程由Charlie帮我做的。他在电镜方面有十几年的工作经验,是澳大利亚在这个领域的专家级人物。为了充分证明这个实验结果不是做错了,我仔细思考了实验过程的每一个步骤。然后再三向他请教,确保这个实验结果一定是对的。他也根据我的要求,多次补充了实验结果。而且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位错密度测量结果肯定是没有错误的。
经过多次讨论,我下决心去解释这个异常的现象。我首先整理了第一阶段阅读的论文的重要内容,然后有针对性的去仔细阅读了一些其它论文。特别是位错密度升高的机理性原理。另一方面,我把我的实验结果打印出来,每天看看这个照片,寻找这个图片中“特殊”的素材。第三方面,和组里老师进行讨论。他们的建议让我在一些细节上产生了灵感。通过将近两三个月的反复琢磨,我完成了论文的初稿。说实话,如果我的老板是science编委,我一定会考虑投到这个期刊上。
前两天,马云有这样一段演讲“中国的教是没有问题的,育是有问题的。教,中国的学生全世界考试最好,但是我们育是培养文化、情商,我毕业于杭师大,但如果毕业于北大、清华,可能现在每天就在研究了。文化是玩出来的,会玩的孩子、能玩的孩子、想玩的孩子一般都很有出息。我们是教把育的东西拿走了。如果“新常态”下我们重新思考我们的文化,我们的育、我们的玩、我们体育,这些东西才会不断出现。很多画家是玩出来的,很多运动员是玩出来的,很多作品都是玩出来的。所以这一点,我们企业家也要学会玩……”
马云在这一段话中,绝大部分内容是对的,但是,他对科研的认识是错误的。科研不是认认真真读课本读出来的,而是在不走常规路的道路上玩出来的。我在做这个实验的时候,对我的朋友说,别人保温时间短,那我们就比他们长一点,再长一点。就当好玩,玩好了有好的结果,玩不好,就当浪费一点电费,反正是学校掏钱。所以,好的科研很多也都是“玩”出来的。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22: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