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大校长说的对,高校近亲繁殖太严重
喻海良,2014/3/9
今天早晨看新闻,马航失联航班依然没有重要进展,真为飞机上的人们揪心。
昨天,浙江大学校长林建华谈论了去年的重庆大学改革风波,他说到重庆大学的近亲繁殖太严重。“林建华:不可能改变学校,一个学校的文化传统是根深蒂固的。我记得一篇文章说到基因的问题,说我们引进了一些人把重大的优良基因破坏了,其实懂一点生物学的人就会知道,只有杂交才有更好的基因优势。重庆大学当时为什么引起这样一套做法,其实最重要的是近亲繁殖太严重了。”
出国这么多年,对我国高校的近亲繁殖状况依然记忆犹新。在东北大学,学校层面要求自己学校留一位新教师,就必须在外校引进一位新教师。而在操作过程中,只要本、硕、博有一个阶段非东北大学就当成非本校教师计算。可想自欺欺人到了何等程度。在清华的时候,更是流行一句口号,留校资格是三清优先。所谓三清,就是本、硕、博都是清华毕业的。虽然这个没有外面流传的那么夸张,但是,清华大学成为自己学生自留地也是比较严重的。
曾经,我也作为一个近亲繁殖的教师留在东北大学任教。在东北大学期间,我当时也自认为比较优秀,能够为学校作出贡献。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我离开了东北大学。在离开东大的这五年里,我自认为各方面都有了非常大的提高。而且,我认为我最大的优势就是我的后劲比5年前应该更加强大了。
在中国高校,现在的很多政策很多事情,都很少考虑“后劲”这件事情。的确,领导需要的是在位期间的政绩,也因此,经常发生一些为“近期利益”发展的事情。
现在博士生学习期间,基本上都要求发表两篇SCI论文。他们第一年基本上属于打酱油,也因此,可以算博士生在第二学年、第三学年平均每年可以发表一篇SCI论文。对于教授们,如果只是按照博士生的基本要求,每年也应该可以以第一作者发表一篇SCI论文的。然而,可悲的是,他们绝大部分人做不到。某些985、211大学,教授、副教授达到上千人,而学校平均每年的SCI论文数量却低于1000篇,而发表的那些论文之中,有将近50-70%还是研究生发表的。可想,这些教师都做什么去了。然而,在他们在升教授之前,是否可以做到呢?我相信他们能做到的。很多学校明确要求,晋升教授必须有多少篇第一作者SCI论文。可惜,不知道为什么他们当了教授之后,反而做不到了?
为什么我认为近亲繁殖的留校教师绝大部分会后劲不足?
1)接触的知识有限。在东北大学工作期间,我知道的材料设备只有轧机、透射电镜、扫描电镜、XRD等常规设备。这些设备基本上国内大部分材料强一点的高校都有。到了清华大学,我接触到高温金相显微镜、热像仪等设备。在卧龙岗大学,我又接触到低温变形、FIB等设备和想法。设想我一直留在东北大学,我的视野是否会得到好的扩展。在10年前,利用热模拟试验机随便做点东西都能发表一篇SCI论文,然而,今天如果还是用这样的设备、同样的步骤去研究,发表一篇中文核心也难呀,何来后劲?
2)研究方向有限。研究方向是否发生变化,婆说婆有理。绝大部分为研究方向固定的人员开脱是“十年磨一剑”。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不少“十年磨一剑”的经典案例,但是,绝大部分人的科研方向都是需要随着时间的变化而调整的。但是,我见过不少留在本校的教师,博士做什么课题,当老师后,几年内还是做着相同的工作。试想,这样的科研,要一直出新的成果,后劲在哪里?
……
人挪活,树挪死。确实是这样的。一个大学也是这样,只有及时补充新鲜血液,才能够一直保持活力。大学建设,一方面保留现有方向的发展动力,另一方面,不能为了一时的发展而忘记日后的前进动力,这是领导们需要认真考虑的:学校发展的后劲。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8 02: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