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龙出海(原卧龙之亮)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uhailiang

博文

我在澳洲两年科研思想的成长

已有 42854 次阅读 2013-6-10 13:29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我在澳洲两年科研思想的成长

喻海良,2013-06-10

2011610日,我踏上了前往悉尼的航班,经过十多小时的空中之旅,开始了不一样的异国生活。时光总是匆匆,今天到了2013610日。在澳洲工作这两年中,我只需要安安心心做自己的科研工作。由于有5年国内大学工作经历,对比这两年的所见所闻,感触很多。

1)职称没有那么的重要。在国内工作期间,基本上每年都在为职称思考。在东北大学期间,导师帮我找学校,希望得到破格提拔。在清华做博士后期间,在985大学副教授和二本沈阳大学三级教授之间选择时,经过痛苦的挣扎,选择了后者。因为,我不喜欢被别人评来评去,特别是,被某些人用职称进行要挟。

然而,来澳大利亚之后,有了很多新的认识。这里的教授数量真是很少,副教授也不多,也因此,当个讲师,甚至助理讲师,大家也觉得不错。我看过好些人的简历,感觉如果他们在国内,可能已经身居要职。在材料系,去年有一位researchfellow也获得了Vice-Chancellor’sresearch fellow(我是学校第一批三人之一),他已经发表了10多篇Advanced Materials,另外还有Nature正刊。另外,在地质系,有一个老师发表67NatureScience,现在依然是一个副教授。相对于他们而言,我很有自知之明,需要努力的空间很大。另外,在这里工作期间,我收到了好几个期刊的编委信息。他们在给我发送邮件的时候,只是根据Scopus数据里面个人的发表论文记录。相对于国内期刊编委一样,邀请的专家基本上都是一些不在一线科研的人,这些人就连为期刊审稿都不一定有时间。

职称,其实不是很最重要的事情,最重要的是我是否拥有教授一样的权利。如果大家一样做科研、申请项目等,待遇也相差不那么大,又何必苦苦追求呢?如果这样,一切顺其自然就很好。

2)教职员工的两个系列。在澳洲大学,教职工分为教学系列和研究系列。教师系列为AssistantLecturerLecturerSenior LecturerAssociate ProfessorProfessor。科研系列为AssistantResearch FellowResearch FellowSenior ResearchFellowAssociateProfessorProfessor。就待遇而言,两者没有任何差别。当然,如果教学系列,职称是非常容易上去。有些人三年就可能从Lecturer升为AssociateProfessor。但是,从ResearchFellow升到AssociateProfessor则可能需要上十年时间。今年我们学院就有两位教师从SeniorResearch Fellow升到Associate Professor。很多人认为教学系列是永久职位,而研究系列为合同职位,其实,在澳洲很多的教学系列岗位也是合同职位,有一些是三年的,有一些是五年的。当然,一般到了副教授,就都成为永久职位了。

就差别而言,就我工作的这两年而言,教学系列并不是所有部分都比研究系列好,特别是在低层的时候。教学系列天天要备课,也没有经费出差。而研究系列则相对自由一些。以我自己为例,每年可以出国参加两三个国际会议,也不用去讲课,平常做做科研,还是非常轻松的。当然,等我这个岗位结束了,我可能要考虑其他事情了。

3)永久职位与合同制。国内大学里面,以前是很少听见合同制员工的。也因此,在大学里面只要中规中矩,就肯定一辈子衣食无忧。当然,现在合同制也开始流行了。我非常讨厌国内现在流行的一种风气,把“合同制”说成是“临时工”。个人认为,只要在合同期内,这个人就是学校、单位正式员工。而合同之外,就与本单位没有关系了。

就我的认识而言,永久职位,其实也是一个5年的合约,如果在5年内不做不合规的事情,就自动再续约5年而已,相反,如果违反社会的相关法律,也会被开除的。而合同制,只是签合约的时间短一点,有些是一年一签,有些是三年一签,也有些是五年一签。相反,就工作积极性而言,后者更好。

4)博士生招生。在澳洲,现在大家最愿意招的博士生有两类,一类是像CSC这类完全由其它国家资助的博士生,当然,除了中国有这些的项目,其它很多国家也有的。另一类是有能力申请学校奖学金的博士生。我估计相对于前者,大家更喜欢后者,因为,后者的潜力似乎更大一些,可塑性更强。当然,上面两类博士生都是可遇不可求的,和导师知名度有很大关系。另一种博士生招聘就是从导师的科研经费中支持博士生奖学金。即使教授,如果没有奖学金,没有遇到特别优秀的博士生,也可能一个学生也没有。相反,即使讲师,也完全招到10多个博士生。

个人感觉,博士生招生,不能无的放矢。就在大家为国内博士生培养质量担忧的同时,我也为CSC项目培养的博士生质量担忧。原因是一样的,这些人是根据导师的知名度选择的,而不是具体的科研方向和课题。相反,如果是博士生申请的是已经知道的科研基金资助和研究方向,则可能会顺利很多。至于这几天讨论的博士生答辩,我有时候也觉得好笑。国内的研究生答辩其实如同虚设,不如和澳大利亚一样,干脆取消,把博士生论文外审抓严,让导师更加负责任,则会好很多。

……

两年,虽然也是很漫长的,但我依然在学习。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17889-698280.html

上一篇:老外真的不在乎影响因子吗?
下一篇:导师能不能把学生的博士论文整理发表?
收藏 IP: 130.130.37.*| 热度|

74 王善勇 曹聪 武夷山 魏武 陈楷翰 曹建军 赵美娣 吕乃基 陈冬生 褚昭明 戴德昌 秦逸人 王飞 许冲 刘祖明 李土荣 刘家敦 夏少波 徐大彬 孔梅 石磊 田野 曹凯 苏光松 陈国宝 刘永亮 刘慧颖 董侠 方德煜 王峻晔 董彬 石锋 王艺臻 徐索文 饶萍 陈儒军 赵鹏 谢强 欧阳瑶 邵敬平 王府民 余洪波 孙东科 姜宝石 祝贤明 武为治 于远帆 李宇斌 赵斌 李祥海 唐常杰 李健 孙静宇 雷炳旭 邬鸿 邢富强 仇文利 韩枫 刘瑞亭 biofans zhoulangxiucai zaizaimck dangping wgq3867 crossludo jinchengfeiwu yunmu louiexp rosejump zhuhongwen222 liuchengxii zhugeyii chaogerhui sdgaozq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0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0 19: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