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部真不理解大学博士生导师的难处
喻海良,2013-03-27
江湖上,早有传闻,“没有毕不了业的硕士,也没有考不上的博士”。虽然经过多年实践观察,还没有见到有破此定律者。但是,近日由于教育部得一张通知《教育部要求强化考博复试作用》,让我去怀疑,那条定律在国内要“失效”了?
在现在的博士生队伍中,组成部分,绝对多数属于硕博连读型。对于这类博士生,通常学校只要求学生硕士期间修够一定的学分,同时,英语也不到挂科的地步。就这两点,估计只要正常途径考上的硕士,基本上都能实现。也因此,对他们进行面试,估摸着就是为了让学校多收一点“复试费”,补助那些研究生管理部门的生计。特别是有些学校,一些专业招生120人,实际上线人数为60人,但是还要安排一个“面试”,真不知道是为了什么。第二类,也就是一般的考博人员。这些人数,应该在大学里面少的可怜。而且,如果真的要考博,他们能考不上?据我所知,有部分学校担心某些报考在职博士的企业领导考不上研究生,都会有意无意地透露60%以上的真题。至于面试,说白了,也都是“糊弄”。每一个导师都有自己的招生计划和喜好。别的导师不喜欢,他自己联系的导师喜欢,并有能力把他培养成合格的博士,那就可以了,根本不需要别人指手画脚评论一番。
说到这,就不得不说一说现在大学里面博士生导师的真实难处。
(1)招不到学生是最痛苦的事情。现在博士生导师数量很多,学习成绩稍微好一点的都集中选择单位的著名导师。对于一般的博士生导师而言,就必须自己想方设法去联系学生,欢迎学生报考他的博士生。为什么?现在国内采用的是博士生导师制度,如果一个博士生导师连续若干年没有招到博士生,他的这个头衔很有可能就要被学校“剥夺”了。对于这样的事情,吉林大学、武汉大学都已经发生过了。试想,在国内,又有谁希望有一天因为没有招到博士生而被取消这个“光环”呢?
因此,对于部分博士生导师而言,是否招到最优秀的学生是次要的,而是否能够招到博士生才是关键的。
(2)很多名校导师都在抢招生指标。现在国内博士生招生很有意思的一个政策就是“指标”。有的学校是按导师定指标。比如,院士和二级教授一年可以招三个博士生,三级教授一年可以招两个博士生,四级教授一年只可以招一个博士生。对于这样的学校,只要硕士生生源充足,基本上没有太多后顾之忧。然而,有的学校是按照学科定招生指标。比如一个学院可能有40个导师有博士生招生资格,但是,一年的博士生招生指标为30个。对于这种情况,那就是导师和学生都是一个共同联合竞争体。对于这些导师而言,就是想方设法朝着使报考他的博士生达标而努力。
在这种背景下,博士生导师可能会通过面试为难报考他的研究生吗?
(3)很多导师都在想方设法让硕士生硕博连读。现在很多学校硕士生为两年制。对于这类学生,很多时候都成了“鸡肋”,特别是对于知名的博士生导师而言。为此,很多导师现在都有了不成文的规定,选择他们,必须硕博连读。而有一些博士生导师虽然在硕士生入学前没有这样的规定,但是,当硕士进行到一年左右的时候,就会开始想方设法地做学生的工作,让他们实现“硕博连读”。当然,这可能是很多导师担心大学里面的奇怪循环,“一流的本科生,二流的硕士生,三流的博士生”。因此,让自己现在的硕士生早点转了博士生,比将来招到更优秀的博士生要靠谱很多。
对于大部分导师而言,对于特别优秀的硕士生,学生似乎占有更多的主导权。特别是名校,优秀学生选择出国深造比例很大的背景下。
当然,现在我国博士生培养质量与数量不协调的现象的确存在。这问题的根源在于,国内博士生招生以“指标”形式完成,而不是采用“宁缺毋滥”的方式。所以,教育部希望通过面试去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表象合理,其实不符合实际情况,没有可行性。至于如何提高博士生质量,这个留着以后再谈。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20: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