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心”做一个出类拔萃的博士
喻海良,2012/3/20
博士,在普通人眼中,属于精英中的精英。但,身在科研院所的博士生们,大部分人都曾用怀疑的眼光去看待自己的博士生学习,为之彷徨。我想有多少人都问过这些问题:为什么当初要选择读博士呢?是不是导师骗我读博士的?是不是要放弃读博士呢?其实,无论如何,只要踏入的博士生这个行列,都应该为自己感到骄傲,因为你已经站到金字塔尖端了,只要好好努力,会有一个锦绣前程。当然,我们也需要多多努力,让自己答辩后成为一个真正的博士,而非“灌水博士”。
攻读博士期间,前半年属于学校基础课和文献查阅期间;后面两年属于博士课题攻坚间段;最后半年也就属于大论文写作期。当然,即使导师是同一个“院士”,有些人两三年博士就毕业了,也有些人七八年都博士不能答辩。在这里,我常回顾自己的博士生涯,感觉,如果能从头再来一次,一定会有更好的成果。为此,我把一些以前想到或者现在才想到事情和大家分享,希望大家能够更加充实自己的博士生期间。
迎接一个好的开始。攻读博士期间,最轻松的莫过于前半年。导师基本上不会安排任何具体的工作,而是给一个模棱两可的方向让自己去看文献。还有就是和同学一起上上小语种,学学马列,晚上回宿舍玩玩三国杀。“无心”的同学会在这样的生活中感觉到“困境”。到半年结束,很多人对博士期间该做什么,还摸不着头脑。但是,希望大家都做一个“用心”的博士生。这半年千万不能随随便便就度过了。以下几个工作是这半年应该做的。学习课题组相关方向所有毕业硕士生、博士生的学位论文;阅读课题组近五年发表的所有中英文论文。通过这项工作,就能对导师及其课题组有比较深入的了解。等半年后和导师聊天,就基本上和导师有相同话题。这样,导师会觉得你是一个可塑之才。与此同时,必须了解所在研究方向的国际主要期刊。并且,仔细阅读各种期刊的四到五篇相关论文。这样,就不会拉后面两个学期的后腿了。还有一条很重要,不要只顾着看,还要及时记录和总结,就算是为博士论文文献背景一章打基础。
工作在于记录、分析、总结。进入课题组后,博士生会独立开展一些实验。对于“无心”的博士生,很多人在做实验之前,对于实验目的、实验结果都没有一个明确的想法。只是觉得自己应该也做做实验,就跟着别人做一些类似的实验。或者,跟着师兄师姐做一些“苦力”。对实验过程不存在详细记录,对实验结果也只会“检测”而不懂得“分析”。在我们领域,20年前,大家就开始采用单道次、双道次来研究材料性能。现在,好多学生的博士论文还依然占据在这个山头。可想,他们的“创新”有多艰难。很多人,为了一篇SCI、EI头晕。对于“用心”的博士生,通过前半年对课题组师兄师姐们工作的了解,基本上进入实验室后就知道什么地方是研究热点,什么地方有金矿可挖。与此同时,由于知道需要分析的问题,因此对实验过程、实验结果有基本的预测,也因此能对结果做出很好的分析。在这些基础上,只需要进行一些文字语言总结,基本上不会再有小论文的担心了。另外,“用心”的博士生要善于从旁人、导师处听取“研究创新点”。因为,课题是导师课题组申请的,因此,相对而言,导师也知道那些地方容易出成果,那些地方是创新点。但是,通常情况下,导师不会直接告诉你。因为,他们有时候也自己写写论文。但,一定要懂得“意会”导师的想法。我觉得博士毕业期间,需要争取以第一作者写6-8篇行业优秀期刊,申请2-3个发明专利。与此同时,可以在这过程中,争取几个高等级的命名奖学金,一方面充实门面,另一方面,也可以大大改善生活水平。当然,像学校、教育部提供的博士论文资助基金,有机会申请,也不能错过的,这些可能是你获得第一个项目。获得以上成绩后,相信你博士毕业后就不再需要导师帮助推荐工作了。
积累的作用。有了前面两年半的积累,博士大论文应该不再困难了。第一章,文献综述用第一个半年的工作,完成写20页左右。后面二、三、四、五、六章分别以自己发表的6-8篇论文为基础进行拓展,增加一些文字和背景描述,增加一些实验结果,基本上就大功告成。对于“无心”的博士生,可能认为这就算一个阶段,答辩后万事大吉。对于“用心”的博士生,需要潜心总结博士期间的所有创新点,在博士大论文和小论文基础上,计划申请校、省、中科院、教育部的优秀博士毕业学位论文。
按照上述步骤,通过这三年的努力,“用心”的博士生也就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出类拔萃的博士。也因此,远处已经有多扇光明之门为你打开。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5: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