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贬值之中国大学教授
——从中南大学新科教授谈起
喻海良,2012-03-21
新闻,总是陪着改革的脚步,层出不穷。科学网上关于各大学年轻教授的讨论也层出不穷。我自己作为年轻的80后教授之一,也曾认为国内大学是应该进行很多改革。特别是很多大学评教授时的按资排辈方式一定需要改革。我也曾看到大学里面水平“垃圾级别”的副教授,因为资历,混两年,摇身一变,教授博士生导师。在这种背景和基础上,曾写过“我为武大引进袁荃叫好”。的确,我们需要为“有能力和潜力”的年轻人多说话。
但是,今日,我还是被雷到了。中南大学破格聘请本科生刘路为正教授。个人认为刘路属于奇才,或许中南大学自身也意识到,10年内难得碰到一个这样的奇才。但是,“奇才”就应该马上是“教授”吗?个人答案:不应该。于此同时,让人最大的感觉就是:中国的大学教授贬值严重,越来越不值钱了,就是如同中国的货币,80年,一分钱可以买很多样东西,而现在,100元都不知道能买那些东西。
大学教授的评选方式,虽然我一向比较鄙视。因为,管理职称评定的人事部门,什么都不懂,什么东西都数据定量化。论文几篇、科研经费多少、获奖证明、教学成果等等。具体需要争议的地方有以下:(1)论文数量。只要达到基础数量,10篇高水平的和3篇垃圾级别的效果一样。(2)科研经费。要求到具体多少万元。一个完全靠关系拉来的横向课题50万和一个好不容易申请到的国家重点基金项目200万同样效果。(3)获奖证明。同一个项目,在中国34个省直辖市和众多的部委都获奖一次,就说自己拥有几十项省级科技奖励。虚一看,这个人要完成多少有影响力的科研项目,实际上也就是同一个东东,在不同的地方折腾。(4)教学成果。这个就更无厘头了。平常都让助教、讲师为自己代课。然后,自己偶尔“抽空”上一次讲台,就找专业摄影师摄影,都能评一个校优秀教学成果奖。当然,可能还有其它选项,就不再说了。我不相信一个自己连英文都不懂,通过“国外”同学、朋友带两篇或者翻译两篇论文,能指导学生在国际期刊发表高水平论著。我也不相信,一个只会靠关系生存的人,能够指导学生如何申请科研项目。我还不相信,今天中国的各种奖项有一个不是灌水的,有一个是靠得住的。我更不相信,教学还能用来评奖……
大学教授的评选,如上所述,问题多多。但,就具体内容而言,只要懂行的人一看,这些也是衡量一个教授水平的基本条件。如果,一个人发表一篇论文,就能够评为教授,我觉得有点“拿”教授这个职位开玩笑。利用现在大家讨论的H因子。这个人无论这篇论文将来影响力多大,H因子只能是1。就全世界而言,可能也就中国会诞生一些H因子0或1的大学教授。
中南大学,改革的奇葩,希望不要成为“拔苗助长”的家园。试问,在清华、华大基因等很多单位的本科生,在Nature和Science发表论文后,是不是他们都应该被马上聘为教授?你真的没有耐心等到他博士毕业了吗?第一篇论文出来后两年里,他做了什么?发表了什么?研究了什么?让本科生“教授”成为中国教育界的一颗炸弹。
叹!……
针对中国高校教授现状,计划下一次写一篇:中国大陆教授为什么滞留国外不归。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09: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