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龙出海(原卧龙之亮)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uhailiang

博文

我第一次在海外过年 精选

已有 8934 次阅读 2012-1-23 08:05 |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我第一次在海外过年

喻海良,2012-01-23,农历正月初一 随笔

         忙忙碌碌,旧的一年悄无声息的过去了,又迎来了新一年繁忙工作的开始。悄无声息?真有些,没有见到家乡的龙狮,也没有听到噼里啪啦的鞭炮声。繁忙工作?大家都是以走亲访友开启新的一年,而我正在办公室里面上班,冲击下一个成功,我家室友则下午进行期末考试。

         有时候,想到春节,觉得我们这些海外华人最是大家遗忘的人群。春节回家过年,人们关注的只是火车票一票难求,但不管怎样,坐火车、乘汽车、搭便车、开摩托车也都能回到家中过个热闹年。而不知,海外华人如果想回国过年,需要面临更多的问题。也因为重重问题,我选择在澳洲过年。

         这是我第一次在海外过年。也很庆幸,大年除夕是星期天,可以自由支配。

         一大早,我家和另一家朋友约好,一起去悉尼动物园参观。(澳洲的星期天称为Family day,鼓励大家以家庭为单位出外旅游。平常火车票为15.5$一张、游船票20$一张。但Family day一共才需要2.5$一张。)爱人凌晨五点就起床煮粥、然后给孩子收拾、准备一些干粮。六点刚过,我们就匆匆走出家门,朝火车站走去,与他们会合。一切都很顺利,八点二十,我们便到了悉尼歌剧院附近的码头,接着换上邮轮,又倒一路公交车,悉尼动物园正门呈现于眼前。

         悉尼动物园号称是世界上十佳动物园之一,由九个区组成。在第一区,主要是爬行类动物。映像最深的莫过于蜥蜴和乌龟。澳大利亚据说有上百种蜥蜴,平常马路边、家门口都能看见很多,不咬人,可以当宠物养。但在动物园,还是见到了几十种以前没有见过的品种,很是好奇。值得一提的还有一种乌龟,以前以为是画家们幻想出来的峰型形状,结果世间还真有他的存在。第二区主要是非洲的一些动物,有长颈鹿、羚羊、猩猩等。当孩子们看见躺在石头上射太阳的羚羊时,无不感到好奇。他们是怎样上去的?怎么会那么听话?第三区的动物藏得很深,基本上没有看到。第四区和第五区,主要是澳洲本地的一些动物。有人们喜欢的袋鼠、鸵鸟,也有一些从来没有见过的鸡鸭鹅品种。里面还有一个视频室,讲述了澳大利亚一种本土动物的灭绝事情,让人深思不已。我们不只是喜欢他的皮毛、喜欢他的美味,更喜欢他们好好的活着,共同存在于地球。在第六区,我们见到了最大的动物:大象;最大的乌龟;最大的鳄鱼等等。第七区主要是凶猛攻击性动物,黑熊、老虎,还有传说中最聪明的狐狸。难怪大家都用狐狸精来形容美女,他们的确漂亮迷人。第八区有一些大型的鸟类,雕也是很漂亮的。可惜找了很久就是没有看到孔雀。第九区,属于水上乐园。有海豹、海狮表演,还见到了动人美丽的企鹅。企鹅应该属于澳大利亚的一种财富,很多人为了看到他们,特意跑到墨尔本的企鹅岛。动物园不是特别的大,按照他的路线图,基本上能看到所有的动物。

         由于我们都带着孩子,所以直到下午两点多才走出动物园。然后我们坐上邮轮来到了悉尼的China Town。以感受一下这里华人的过年气氛。很遗憾,由于和一些朋友约好晚上到我家包饺子,所以只能匆匆停留,未能真正感受到大家内心的感受,只是街上免费发送的大元宝给了很多幸福。(元宝内用汉字写着“祝大家新年快乐”)。又是五点整,我们回到了家中。和师兄、师妹们约好五点半到我家,没有耽误。

         从五点半开始,她们几个陆续到达我家。几个女孩开始包饺子,我则准备做几个小菜。虽然我们自己回家不久,但前一天已经都准备好了。三种馅:芹菜牛肉馅、白菜猪肉馅、韭菜鸡蛋馅。另外,我顿了一锅脊骨、买了一只烤鸡,再做一个拿手的小鱼和油菜。另外,我还特意煮了一锅糯米饭(代替年糕)。大家一起干活,一起吃,一起笑,转眼十一点多了。送走了他们,计划再看看春节联欢。只是一天下来太累,不知不觉躲到被子里面就是大年初一了。

         在这里,祝大家新年快乐。特别是和我一样在海外工作、求学、过年的朋友,新年好。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17889-531093.html

上一篇:只有活着,才能更好地贡献
下一篇:导师给予一片森林
收藏 IP: 130.130.37.*| 热度|

7 吴恬伏 齐伟 杨秀海 李璐 王涛 罗帆 crossludo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6 16: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