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普通大学可否试办“研究型学院”
喻海良,字之亮,2017-2-8
移动端授权发布的微信号:LetPub论文编辑、科学网
现在国内高校已经都在为“双一流”发展发力,我们学校现在还成立了一个“双一流”建设管理办的部门,可见重视。随着“985”、“211”成为历史,“双一流”建设,或许会彻底改变我国高校格局,特别是对于原来那些有一定实力但是未能进入“211”工程的大学,如湘潭大学、东北财经大学、燕山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江苏大学、南京工业大学、中国医科大学、山西大学。在辽宁省“双一流”建设名单中,东北财经大学和中国医科大学均有4个学科入选,并列辽宁省第三名。在河北省“双一流”建设名单中,燕山大学被定位为“一层次大学”建设单位,有三个学科被定位为“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四个学科被定位为“国内一流学科建设”。
现在国内有很多大学排名,有一些排名直接根据学校排名情况归类为“研究型”、“研教型”、“教研型”“教学型”。说实话,我不知道大学排名人员这样“定义”的方法,但我记得东北大学好像有些学院连硕士点都没有,主要就是给本科生讲课,他们何以被归类为“研究型”单位了。相反,有些大学有些学科就是做研究,如燕山大学的亚稳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那里就是“国字头”的研究单位,就基础研究实力而言,在国内也应该排的上号。另外,现在国内高校流行“院系”试点单位,目前而言,试点改革主要集中在“职称”评审这一块。学校放权给学院,让他们自己定指标,让优秀的人脱颖而出。然而,据我所知,现在还没有听说国内有一个高校,试点“研究型”学院。
为什么我突然想国内普通高校是不是尝试试点建设“研究型”学院?我的想法很简单,国家“双一流”高校建设,对于普通大学而言,能够争取的就是“一流学科”。而一流学科比较过程中,主要还是看重这个学科的科研实力。我们说某某大学某某专业很强,一定是因为这个大学在这个专业做出了不错的科研成绩。也因此,对于普通大学,很有可能是学科之间发展不均衡,绝大部分专业以教学为主、科研为辅,而有部分专业由于传统优势,在科研方面也做的非常不错。现在“双一流”建设机会摆在面前,对于他们,就应该让这些有影响力的专业或者学院成为“研究型”,使他们能够做出更加好的业绩,培养它们成为国家“一流学科”的有力竞争者。
“研究型”学院该如何建设?我个人初步想法如下:
1)“研究型”学院建设需要将绝大部分年轻教师从“教学”中解放出来。在中南大学,讲师是没有资格去讲课的,这些人要做的就是全身心地投入到科研工作中,利用年轻人学习能力强、反应能力快、动手能力强等特点,让他们做出更多的突破性成果。在这方面,中南大学对于讲师是年底“校级考核”包干制度,做好做坏都一样,减轻他们的思想负担和经济压力,做出更有影响力的成绩。
2)“研究型”学院建设应该在“博士后”人员招聘过程中给予更有力的支持。在澳大利亚工作的几年,我最大的体会就是“牛气”的课题组,招聘的博士后数量和博士生数量是差不多的,而他们的成绩是最好的。我和很多人就研究成果多少进行过交流,在那里没有一个课题组是指望“博士生”们做出特别多、特别好的学术成果,相反,博士后团体对学校学术成果的贡献可能超过全校职工的一半。
3)“研究型”学院需要配置更多“研究员”系列的岗位。在大学里面,一般人员都喜欢选择教授系列,特别是以后的研究型大学,很有可能是走“长聘”教授系列。相反,“研究员”系列的人员似乎很少很少。记得以前东北大学职称评审,“教授”岗位一年有好几十个,但是“研究员”岗位一年才几个。当然,现在的清华大学,好像“研究员”系列的老师已经占到全体教师队伍的一半以上了。作为国内顶级研究型大学,我们的“研究型”学院是可以仿照学习的。
4)“研究型”学院在大型设备方面需要学校更多支持。回国以后,大家都和我讲“平台”有多重要。其实,什么是平台?我个人觉得,无非就是硬件和软件实力。就软件实力而言,就是学校的数据库资源,就硬件实力而言,主要是关键的“贵”的设备。另外,前几天有朋友和我聊天,某高校有一个设备,可以用来做很多实验。然而,这个学校有一位老师想用这台设备,却被设备管理人员以相关设备只供本科生实习使用为由拒绝。对于“研究型”学院,学院的设备不只是供人参观,而要让他们都运转起来。
5)“研究型”学院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自主决策权。对于普通大学,我相信不可能一下子所有学院都建设成为“研究型”学院,也因此,他们的设立就像“深圳”特区一样,需要学校给予诸多政策上的支持,让他们有机会做出不一样的成绩,从而带动其他地方也做出好的成绩。
……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9 15: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