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巍与长江大学的石油教育情缘:“走向生活”座谈会
本文本人首发于今日头条2024-02-16 00:52、2024-02-16 13:52、2024-02-18 14:28
头条@地球科学人 李建明
前言
最初知晓作家魏巍先生是在我的中学时代,1977年汨罗三中高中语文课本中有一篇魏巍的文章《谁是最可爱的人》。
魏巍先生简介(照片据刘元福)
《谁是最可爱的人》及其节选
魏巍是我少年时代爱国情怀熏陶影响最为深刻的两位诗人、作家之一,另一位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作者、古代诗人屈原。
汨罗江畔祭祀战国时楚国大夫屈原神位之屈子祠
时任县三中语文任课教师闵华国老师充满激情朗诵课文《谁是最可爱的人》,那抑扬顿挫的声音至今仍在耳边回响。魏巍战争年代用笔赞美志愿军战士为最可爱的人,在和平年代鼓励年轻的勘探队员们奔赴石油勘探战场,也开启了我的地质勘探求索之路。
曾上初中时勘探队在移风中学旁竖起了高高的井架,钻探了一口石油探井,取出了五颜六色的岩心。地球科学奥秘吸引着我,魏巍对勘探队员们的鼓励感染着我,1978年高考我以第一志愿、第一专业填报了中南矿冶学院地质专业,成为了当年汨罗三中第一个收到录取通知书的学生。毕业后分配到了魏巍与之结下半个多世纪情缘的长江大学(原江汉石油学院),有幸聆听魏巍先生的教诲。
母校汨罗三中曾经的校门(左),汨罗三中现迁址到汨罗市城区,原校址现为桃林寺镇初级中学(右)
老舍父女牵线
长江大学石油学科源于1950年8月著名地球物理学家翁文波院士创办的上海高级地球物理勘探培训班。1951年11月,上海地球物理勘探培训班与锦州炼油专修班、石油管理总局直属的北京材料管理训练班合并组建北京石油工业专科学校,首任校长为留美归来的温可门教授。
北京石油工业学校校长温可门教授(据长江大学)
北京石油工业专科学校是新中国最早成立的三所石油学校(北京石油工业专科学校、大连石油工业学校、西北石油工业学校)之一。当时高探班招收的学生主要为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重庆大学的在校生改学石油专业。
1950级招生广告“招训石油技术人员通告”专门刊登在人民日报上,而1952 级录取学生名单(1952年7月招收165名学生)破格地刊登在《光明日报》的第二版上,更增加了学生们的荣誉感和自豪感,可见建国初国家对石油工业的重视。1952级录取的学生名单中,有著名作家老舍(舒庆春)先生的女儿舒雨女士(后任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教授),被录取为野外地球物理专业5202班学员。
著名作家老舍(左)及老舍纪念馆简介(右)
1952级校友、老舍女儿舒雨教授(照片据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1952年,随着我国高校院系调整、高等教育部成立,北京石油工业专科学校降格为北京石油工业学校,1953年更名为北京石油地质探勘学校。时任学校书记兼副校长、代校长为来自石油师的李杰女士(后任石油工业部机关党委副书记等职)。
北京石油地质学校书记李杰女士(据长江大学)
李杰女士来学校任职前,先后任西北民主联军三十八军十七师政治部宣传队副分队长、教员、副队长、政治指导员兼队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十九军五十七师政治部宣传科代理副科长、科长,石油工程第一师政治部文化科科长、一团代政委等职。她擅长宣传工作,把学校的宣传工作开展得生动活泼、有声有色,多篇有关学校工作的新闻报道发表在《新华社新闻稿》、《文汇报》等报刊上。
50年代石油诗人李季、作家杨沫、刘绍棠来到北京石油地质学校学生中间谈人生、话前途,音乐家时乐濛还来到北京石油地质学校与同学们一起欢度“五四”青年节。这个时期,同学们最自豪的歌曲是《勘探队员之歌》,最拿手的大合唱是《英雄战胜了大渡河》,演得最好的话剧是《万水千山》,最爱读的作品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谁是最可爱的人》《舒拉和卓娅的故事》等。
上世纪50年代初北京石油地质学校师生在公园开展文娱活动(照片由蒋凤仙老师提供)
上世纪50年代北京石油地质学校教工在北海公园开展团日活动(照片由蒋凤仙老师提供)
1955年3月30日《文汇报》关于北京石油地质探勘学校的报道
1955年5月,学校即将更名为石油工业部北京石油地质学校,1952级石油地质、野外地球物理专业146名学生即将毕业,1955届为北京石油地质学校首届中专毕业生。
当时《中国青年》正在开展“什么是幸福”的大讨论,魏巍时年35岁,给青年朋友们发表了《幸福的花为勇士而开》的长文,这篇文章在北京石油地质学校的师生中引起了强烈共鸣。学校决定给应届毕业生召开了一个“走向生活” 的座谈会,通过舒雨同学、老舍先生(时任全国文联主席,作协副主席)向魏巍先生发出了邀请,魏巍先生非常爽快地接受了邀请,老舍父女俩的牵线成就了魏巍先生与长江大学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石油情缘。
“走向生活”座谈会
1955年5月,北京石油地质学校146名首届中专生即将毕业,所学专业为我国石油工业急需的石油地质和野外地球物理专业,是石油勘探的尖兵。当年我国石油勘探重点在西部地区,主要包括柴达木、塔里木、准噶尔、四川等含油气盆地。
北京石油地质学校1952级校友名录
这一批年轻的勘探队员们,平均年龄18岁左右,不少是来自上海、北京大城市的学生,即将奔赴祖国的边疆、奔赴艰苦的西部石油勘探主战场。
5月5日,学校公布了毕业分配名单。当天晚上,学校组织了一场大型的“走向生活”座谈会,通过舒雨同学、老舍先生牵线邀请了作家魏巍参加。同时还有部分前两年毕业的校友、老师、校领导、新闻媒体界人士参加,同学们谈理想、谈志愿、谈幸福、谈工作,表决心。
前两年北京石油工业专科学校毕业留校任教的有十多人,包括1950级高探1班任苏东、马恩泽,炼油班田时芸、蔡永和,1951级高探2班蒋凤仙、朱德怀、陈紫兰、龙盛容,高探3班陈菊苹等,他们中的不少老师参加了座谈会。
高探班留校任教的老师们:陈紫兰(左)、任苏东(中)、蒋凤仙(右)摄于1955年元月
50年代初北京石油地质学校教师合影。前排左起:陈菊苹、蒋凤仙,后排左起:金淑芬、朱德怀、龙盛蓉
同学们踊跃发言,张云翔同学说,我第一志愿要求去柴达木盆地油气勘探,没有被批准,组织上分配我去新疆,到新疆去同样是光荣的。我到新疆要把工作做好,支援柴达木盆地勘探。晁竹英说,我第一志愿填报的是新疆, 第二志愿是酒泉,但是组织上分配我去四川。我有到边疆去火一样的热情, 我也要把这种热情带去四川,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在我们这一代人中永不会消失!……
时间已过半夜,但是同学们热情不减,有的同学干脆用纸写上自己的心声递给魏巍先生。其中一女生赵陵龄当场写了一首诗,递给了魏巍先生,说我在老师面前班门弄斧了。魏巍高兴地让她大声朗诵出来给大家听:
我是勘探队员,
我是共青团员,
我的生命像春天,
今天,我们长硬了翅膀,
都想飞得最高最高,
飞向柴达木,
飞向吐鲁番,
就是飞到酒泉、四川,
也大笑得鼻孔朝天,
离别的时候我们不说再见,
是金子还是渣子,
咱们天安门前见!
魏巍先生激动地说:“大笑得鼻孔朝天”,多生动的句子啊!我赞赏你们都是“鼻孔朝天派”,你们都是光荣的勘探队员,你们真有点英雄气,真有点新中国青年的样子。我写中国人民志愿军是最可爱的人, 你们是不穿军装的勇士,也是最可爱的人!
座谈会上爆发出热烈的掌声,魏巍热情的鼓励将座谈会推向高潮。最后请魏巍先生为同学们作勘探队员出征的送别辞:祝福走向生活的人们。
魏巍先生为年轻的勘探队员们出征的送别辞:祝福走向生活的人们(刊载于《中国青年》1955年第11期)
1955年《中国青年》11期及魏巍送别辞中的最后几句祝福词
魏巍在送别辞的最后说:
同志们,我凝视着你们,勇士们的出征。同志们,我热望着从你们脚印走过的地方,升起石油塔的丛林。同志们,我更企待的是你们的成长。
今天我站在天安门前送年轻的勇士们出征, 将来会在“得(德)胜门”前迎接你们凯旋。
有了魏巍与师生们的这一相约,就有了三十年后北京再相会的故事。同学们还拿出了学校闪亮的校徽给魏巍佩戴上,认他做北京石油地质学校的荣誉校友,开始了魏巍先生与长江大学延续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情缘。
1955年5月9日新华社发布一篇报道“北京石油地质学校一批毕业生到西北参加工作”,1955年5月13日,《光明日报》发表了“北京石油地质学校毕业生去柴达木等地参加石油勘探工作”的消息和记者郑笑枫采写的《把青春献给祖国的石油事业》的报道。6月1日出版的《中国青年》第11期刊登了魏巍先生为勘探队员们出征的送别辞:祝福走向生活的人们——致北京石油地质学校勘探队员们的送别辞,给了同学们很大的精神鼓励。
感谢蒋凤仙等老师提供本文照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0: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