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怀念陈国达先生
陈国达(1912.1.22- 2004.4.8),广东省新会县人,世界著名的地质学家。曾任中南矿冶学院一级教授、副院长,中南大学学术顾问、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长沙大地构造研究所所长,国际地洼构造与成矿研究总中心主席,国际矿床成因协会矿床大地构造委员会副主席兼地洼学组主席,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94年改称院士),1998年起为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
陈国达先生最突出的贡献是于1956年发现大陆地壳的新构造单元──地洼区,并在此基础上创建了壳体大地构造学,发展成为地洼(活化)构造理论体系,在国内外广泛运用于找矿,取得显著成效。地洼学说的诞生被列入世界科学技术史年表,出版有《陈国达地洼学说文选》、《陈国达全集》等学术著作。曾几何时,陈国达先生与李四光先生被并称为地质界“南陈北李”,中国科学院院士叶大年在《榜样的力量》一文中回忆:“那个时候(20世纪50年代末),中国地质界没有人不知道北有李四光的《地质力学》,南有陈国达的《地台活化说及找矿意义》。”
当年陈国达先生是中山大学地质系主任,1952年组建中南矿冶学院时,带领中山大学地质系师生还有设备标本,整体并入中南矿冶学院,1978年本人在中南矿冶学院本科学习时,看到不少标本都是中山大学的标签。近些年来中南大学能够快速发展,得益于当年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工业学院、湖南大学、南昌大学等名校名师名专业整体并入的学科力量底蕴与开放自由的学术思想。中南大学校园没有围墙,读大学时没有班主任,秉承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的校训。
陈国达老师历任中南矿冶学院地质系主任,副院长。1984年以中南矿冶学院地质系技术力量为基础,组建中国科学院长沙大地构造研究所,陈国达老师任所长,目前该所已经撤并入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1986年陈国达老师作学术报告
本人本科(1978-1982)和硕士研究生(1985-1988)都是毕业于中南矿冶学院(中南工业大学),有幸多次聆听陈国达老师的教诲。尤其在1985年至1986年中南工业大学出版陈国达老师著作《陈国达地洼学说文选》时,与陈国达老师交流比较多。经常去他家里整理早期发表的论文,将陈国达老师选择的代表作复印,清绘论文中的图件,将五十年代之前论文的繁体字化为简体字,然后整理送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责任编辑梅敦诗老师那里排版。
陈国达先生严谨治学,反复核对我们的工作,有时候我们没有对图中的繁体字化简或者简化有误,他严格审核予以纠正。
《陈国达地洼学说文选》封面、内页及前言
陈国达先生诚恳待人,尊重他人劳动成果,在《陈国达地洼学说文选》正式出版后,专门给我们研究生等每人赠送了一册,并亲笔签名。在此书的前言中,对我们的工作给与了肯定与感谢。
陈国达先生一生清贫,家中没有什么大电器,只有几个大的书柜,书是家中最宝贵的财富。他曾获得的国家自然科学奖的一点奖金也全分给了课题组的老师们。《陈国达地洼学说文选》稿费陈老师也分文未取,全部捐献给了学校。
陈国达先生为人谦虚,淡泊名利。2001年,陈国达先生任教的中南大学为他在校园内建起了一座塑像,在塑像落成前,湖南省科协主席、中南工业大学原校长何继善院士拿着“创地洼学说,树做人榜样”的题词,专门来到他家中征求意见。“评价太高了,不要这样写!”陈国达老师连连摆手。又有人提出,就题“地洼学说之父”,他依然摇头说评价太高了,“一定要写,就写‘大地之子’吧!” 目前一座“大地之子”的陈国达院士的雕塑耸立在中南大学校园地球科学与信息物理学院楼前。
中南大学校园内的“大地之子”雕塑
如今,斯人已去,风范永存。今天是清明节,正值陈国达老师逝世20周年之际,谨以此文纪念吾师陈国达先生。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1: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