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言自语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aging00

博文

不知生,焉知死

已有 4479 次阅读 2015-2-11 10:17 |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最近会时常假想“死”。想象自己注定有一天会和这个世界诀别,想象着这唯一的一生,终将在某一日化为虚无。每当这个时候,心里会骤然升起巨大的恐惧和对这个世界深深的眷恋。 但是这一切又是无法逃避的。

如果孔子老人家现在还活着,发现我此时在写这些东西。他一定会搬出他那句名言:不知生,焉知死。我揣度他老人家那时应该还年轻,而且满腹报负还没有实现。所以当他徒弟问关于死的问题时,他心想,我还有好多事没做成呢,哪有功夫去考虑死的事!。但是孔子死的时候,据说是很从容的。

   死是无法逃避的,所以面对死我们会恐惧。死是生的界限,所以生之珍贵。我们应该抱怎么样一种生死观,才会减轻对死亡的恐惧,才会不枉这唯一的一生?
 
不知生,焉知死”。还是,“向死而生 。也许这两者是不矛盾的。

孔子的生死观,强调了对生的关注,而一定程度上对死避而不谈。生的时候解决生的问题,活好,活出价值。死是怎么回事?也许没有多复杂。活好了,活明白了,就是的美丽注解。活好了,死则是圆满,所以死是安然羽化,不足惧。如果生的时候浑浑噩噩,没有创造生的价值。死则是生的宣判,是冰冷决然的催命之音。很多事没完成,很多事没活明白。此刻的死,即如命运交响曲中,咚咚,咚咚。。。。的死神之敲门声。此刻,没有安详,只有绝望不舍的回望。

   然而,孔圣人的思想,一定程度上是理想化的。人是欲望的奴隶,圆满也许没有止境。在如今这个时代,追求是无尽头的,物欲是不可满足的。而且,人是理性的动物,更是感性的生灵。当懵懵懂懂的生,逼近决然的死的时候,完全不生绝望是不可能的。最重要现实是,每个人都没有掌握死的精确的时间表。死可能悄然降临于某种疾病,或某一场天灾人祸。所以,对于死,我们或许应该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对于死,我们或许应该从容的做一些预先的思索。正如海德格尔所说:我们都是“向死而生”。不管生之有多么精彩,这一切的精彩,注定像绚烂的烟花般坠如尘埃。如果没有恐惧,那也必然会心生很多眷恋。既然“向死而生“是现实,那么就让“向死而生”这个念头,时时慰藉内心。

死是必然的,死后对于自己来说,在生的时候是未知的。未知则必然生恐惧,但是未知也是另一种希望。或许真的有天堂呢?此刻,我们不需要用科学理性去否定它。我们相信有天堂,则必然有天堂。或许,真有另外一个世界呢?死不过是从此世界进入到彼世界。在彼世界,说不定真会再遇到此生认识的人呢,在彼生我们又可以团聚。

信仰是生死之间的渡船。在此生中,积极的活,实现价值,参透人生。在此生中,心存信仰,敬畏而无畏,相信彼岸定有美好。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14272-867230.html

上一篇:浅析中医调养的内在机理
下一篇:失眠,还是醒的太早?
收藏 IP: 218.18.105.*| 热度|

4 尤明庆 徐传胜 陈湘明 侯成亚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0-10 03: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