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麻开门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opensesame 周锋,研究员

博文

渤海海域为什么污染不容易治理?水质不容易改善?

已有 3002 次阅读 2023-1-30 11:06 |个人分类:海洋科学|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海洋学告诉你渤海污染治理为什么是攻坚战(一)?

2018年,生态环境部、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联合向天津市、河北省、辽宁省、山东省人民政府,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水利部、农业农村部、文化和旅游部、应急部、市场监管总局、林草局、中国海警局发布《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行动计划》的通知(简称行动计划),详情参阅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9/content_5377134.htm。这个通知也意味着渤海的综合治理是一个难点,所以需要不同部门联合行动,周边省市协同攻坚。那么为什么会是个难点呢?

渤海是我国的内海,北、西、南和东北都被我国环渤海地区的陆地所包围,仅有东部的中间有一个开放的口子,即渤海海峡,是与外部海域(即北黄海)相连。因为,要进一步细分为陆域需要克服的困难,以及海域需要治理的问题。实际上,行动计划的大部分可能都涉及陆域。当然,陆域的问题不是海洋学能解释的,此处也不表。

然而,对于海洋来讲,陆域上付出相当的努力,渤海海域的水质改善起来又要比开放、开阔的海域更要困难一点。为什么?

我们知道如果水是流动的,有句老话,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前半句字面意思说的是流动的水不容易变差、变恶,也是非常朴素的道理。当然引申含义可以更多,但不是我要讲的重点,就略过了。海洋的重要特征就是海水是流动的,也就是说,渤海的海水一般情况下是流动的。流动的海水的水质通过除旧迎新,应该也是容易更新的。为什么会更难呢?那这里就要具体到海洋动力的问题。

最初步的想法,渤海半封闭的地理特征可能是整体水质更新比较慢的原因之一。但是,渤海海峡虽然相对较小,但也有100公里的宽度啊,海峡附近海水进出的流量不小,不至于阻碍水交换。关于渤海海峡的水交换和流场结构,有很多研究,也不在赘述。所以半封闭的地理特征只是难点的原因之一,但不是最重要的原因。

第二层次的想法,研究认为渤海环流的结构特征可能也是重要因素。现在的研究基本发现,渤海的各个海湾内部很多内循环的流场特征,而海湾内与外(渤海中部)交换比较少,海湾之间交流会更慢。大致说来,就是各海湾交换慢,渤海西部比渤海东部慢。这里也有很多研究,不仅是环流的研究,也有很多生物、化学的研究结果也可以做支撑。

那么,问题随着研究的深入也会更加深入。为什么渤海东部水质更新快,西部慢呢?为什么东部水质更新了之后不能流动到西部,帮助渤海西部继续更新水质呢?这又与海洋动力学有关,而这个动力又跟渤海地形特征有关系。

新的认识是,尽管渤海海峡的水交换是比较大,但是交换的水主要在老铁山水道、渤海中部的浅滩(中央地形较浅的台地)以东范围内流动,比较难进入辽东湾或者渤海西部。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直接看我们的最新成果,有耐心的朋友也可以等待第二部分。有时间在继续补充。

2023年3月19日前可以免费下载:https://authors.elsevier.com/a/1gVNK3Ruf1Naap,我们的论文:How do topography and thermal front influence the water transport from the northern Laotieshan channel to the Bohai sea interior in summer? 

Xu Y, Zhou F, Meng Q, Zeng D, Yan T and Zhang W, 2023. How do topography and thermal front influence the water transport from the northern Laotieshan channel to the Bohai sea interior in summer? Deep Sea Research Part II: Topical Studies in Oceanography. 208, 105261, doi:10.1016/j.dsr2.2023.105261.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13657-1374119.html

上一篇:渤海夏季底层冷水团和环流研究--基于气候态强迫的一个结果
收藏 IP: 20.205.33.*| 热度|

2 尤明庆 农绍庄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 18: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