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师,从前是工程师,后来成了园丁,后来成了什么就不得而知,其发展态势却在说明教师意见从教育者转变为雇佣者,享受着“优胜劣汰”的动物最原始的竞争机制。
当前的教育机制下,大学的无论从办学理念,学科课程设置,抑或是教师教学行为无不是对上负责的的态度,教师“教育者”的外衣下包裹着“雇佣者”的核心。量化管理成为科学管理的代名词,多少专家还乐此不疲地将教师的教学科研成果考量标准不断精细化。大学教师被分成了13级,每一级都有其任务,像极游戏里面的冲级,每个人被安排在固定的职称固定的职位上,每一个职位都配备了相关的数据,这些数据“奴役”着教师继续朝着下一级别冲刺。教师生存的意义和价值不再以教师教给学生多少思想为荣,却以拿不到课题,弄不到基金为耻,教师教育的意义和价值不断被外在化、功利化、数字化,教师在完成一个任务之后必须紧忙下一个,不然可能就被另一位给替代了,换句话说,教师并不再具有不可替代性。
无论什么特色的学校都以科研成果来评定人的高低,教师,特别是新教师忙于奔命,却终究不能做到衣食无忧。为了求得一时温饱,只能埋头专营,一方面及时埋头苦战也未必如那天天在外会议不断人脉广泛之人能讨得别人欢心,另一方面教学任务不过是科研的附带,与学生的交流普遍都有所下降,那些年老师于学生陋室畅谈的景象再无发生,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和信仰更是无从作力,甚至可以说若是有人愿意给他们发着工资,他们不教学生说不得会喜极而泣。其实没有学生的教师是孤单的,甚至可以说是悲哀的,不敢什么样的老师,特别是年轻老师,更愿意得到别人的承认,不管你现在学得如何,但在普通学生眼中,多少会有些羡慕者,只有在教学中找到安慰才能继续在教育的道路上走得更远,若一味地“沉溺”于科研,最后或许会成为幻想科学家!
无论大学在科研中取得了多少成绩,被赋予多少智能,培养人才才是大学最原始的使命,不然大学甚至整个国家只会后继无人。上世纪30年代西班牙教育家奥尔特加就曾尖锐地指出:“与中世纪时期的大学相比,现代的大学已把专业教育这颗大学唯一的种子演变成为一项巨大的活动,并增添了研究的功能,但现代大学已几乎完全遗弃了文化的教学或传播活动。大学造成的过失是无法通过其他科学提供大量出色的无懈可击的服务所能补偿的。别让我们成为受科学操纵的傀儡,因为即使科学是人类创造的最大杰作,它毕竟也是有了人类的生命活动才成为可能。违背人类的生活基本条件的反正是不能通过科学来弥补的。”当前的现状是经过发展之后的,科研已经成为衡量大学发展水平,甚至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或者说用数据来在国外那些大学身上找到一些安慰和面子,但这不过东施效颦罢了!当然这里不是说不重视科研,而应该理性做事科研的数据评价,现在的大学评价,几乎是一年一小评,三年一大评,三四年就想要出个国家级成果,生个娃虽然只怀胎十月,起码还得坐月子养一段时间,但现在的科研却很着急,就好像古时候着急抱孙子一样,没办法那大富人家就来个三妻四妾,那小户人家只能求神拜佛了。科研应该是教师在教有余力之时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做的,若只事科研,为何不直接去研究所,比如中科院这些机构岂不更能专心致志做研究。除非是看好学校那些免费的研究所劳动力不成。
科研之余的教学,照本宣科,照读PPt者大有人在,还有人提出说大学不应该教学至上,认为要在要么基础研究,基础应用研究,应用研究三者有一个项特别强,至少能解决某领域一项国内难题的,想法是好的,但不知能达到这样程度的教师有几人,并且这种想法首先是对教学的一种误解,教是为了不教,教最终是为了学,按此说法,老师一定是要比学生牛的。我认为大学的教学重在导,以教会学生学习为教学目标,而不是以教会学生多少知识。容许学生自由独立的精神,能够让学生自由发挥其潜能,而不是将自己已有的学识灌输给学生。当然要做到这点,不仅需要教师在本学科和本专业方面有浓厚的兴趣,还要有不断学习的毅力,不断更新知识,随时准备着面对学生的好奇和质疑。
教学是一个教师与学生共同学习进步的过程。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16: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