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两天在浙大参加了2013年暑期数据可视化教学研讨会,专家讲解过程中展示了大量的让人感觉很深的图片与视频。结合自己在对知识图谱研究的过程中发现,无论是开发可视化工具的工具(D3、Processing等),还是图情领域大家正的使用的可视化工具(Citespace、Ucinet、Pajek等),都是国外学者开发的,而且大部分后者都是可以免费使用的。
中文的、免费的、小型的可视化工具为什么缺乏呢?是国内学者没有这样的能力吗?从浙大CAD&CG国家重点实验室陈为老师和北京大学袁晓如老师的研究团队看,他们都做出了很好的可视化系统,但用户很难低门槛的使用。在《情报学报》、《现代图书情报技术》等图情刊物或一些学术专著中时常可以读到一些作者提出了***系统,但那些东东仿佛只是偏居一隅。
细想一下,为什么围绕Citespace,学者写出了那么多期刊论文、硕士论文、博士论文。原因很多,我觉得一是软件本身集成了文献计量的很多功能;第二得益于陈超美教授的“免费”、“共享”的理念;第三是大连理工研究团队的大力推广。用户在大量合作过程中,会有很多反馈,这些反馈为软件升级、完善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同时也使用户不断受益。陈教授的软件没有直接收益,但其间接收益是非常大的。上一篇博文中提及的不少标签云制作工具,都是国外的,有不少只能处理英文信息。其开发的难度应该不大,但为什么就没有一款中文的呢?(也可能是我没有收集到。)
在技术与理念之间,很多时候,理念更加重要。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19: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