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xcar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oxcar 学了物理而没有搞物理 却自觉不自觉地用物理

博文

“同学关系”的解词分析【高考博文】

已有 4938 次阅读 2013-6-8 08:08 |个人分类:教育|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高考, 博文, 同学关系

“同学关系”这篇文章好作,却也不好作。说它好作,是因为入学校念过书的人都有同学,都不可避免地要与同学之间发生横向的联系,建立起或远或近、或好或坏的关系,发生这样那样的故事。只需从中随便找一两个故事讲一遍,略加分析,便可轻松凑成一篇角度刁钻、立意明确、文体灵活、标题自拟的高考作文。因为考生身处号称“史上最严”的高考考场之内,所有已被曝光过的作弊器材均已被挡在考场之外,在监考老师、巡考领导和考场摄像头严密监视之下,料想不会发生抄袭,至于说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和原意更是灰常(如今的城市风大、工地多,飞灰落灰很寻常)简单的事情。好了,废话少说,再不赶紧下手老师就来抢卷了,赶紧写“同学关系”。我来写“同学关系”,要采取的是最古老的“解词”分析的方式,具体说来就是,把“同学关系”这四个字组成的词拆开成4个独立的字,一一加以分析。

 “同学”之“同”,在于同学们同出一个校园之中,一间教室或者寝室之内,看着同样的教科书,听着同一个老师按照同一套教学大纲讲授的课程,为着相同的目标而刻苦学习,都在争取考上名牌大学。因为一同学习,所以谓之“同学”。

然而,正是因为大家在求学阶段的奋斗目标和所经历基本过程上具有严重趋同的特点,就必然出现严重的同质化竞争局面,所以同学之间的关系,首先是“关”,就像是一道“关口”,或者说是一条“独木桥”,大家都在努力挤上去、走过去。这种竞争,固然可以形成一种有利于激发个人能力迸发的激励机制,让同学们奋勇争先,做到最好。然而,不容忽视的是,在校期间也有些同学之间由于抢关夺隘(或许也有抢官夺爱的)的激励竞争而关系紧张(固然难免有性格不合、志趣不同的因素)的,而且,这种因为竞争而导致的紧张关系在学习成绩好、排名靠前的同学之间更容易出现,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会互相提防,甚至互相刺探乃至于为竞争对手设置障碍。

正常同学之间的关系,还在于彼此之间建立起来的这样那样的“联系”,可简称之为“系”。在校期间,这种“系”表现为生活和学习中的有爱互助和交流。那些性格随和、乐于助人的同学,不但在校期间就会拥有庞大的朋友团,而且在毕业以后,同学之间容易保持长期的联系和往来。即使同学当中那些当初的恶性竞争对手,但有同学之“系”长存,在多年以后若能在校庆、班级聚会场合再次相遇,又何尝不能“相逢一笑泯恩仇”?

据一项调查,现如今的学生中有60%对同学关系表示“满意”,有36%的人表示“一般”,还有4%的人表示“不满意”。看来“满意”度仅仅及格,形势似乎很不容乐观,好在有72%的人对于对于增进同学间的友好关系,营造和谐氛围表示非常有信心,相信通过互相尊重,理解和包容,遇事多为他人着想,关系就会更加融洽。【这段引自参考资料】这个结果,应该是我们要在同学关系之间多多传递的“正能量”。

 

【本作文1000余字,用时39分钟写成。】

参考:

 

http://edu.sina.com.cn/gaokao/2013-06-07/1143383026.shtml

2013年高考[微博]语文科考试已经结束,以下为2013年新课标II全国卷(适用省:内蒙古、贵州、甘肃、青海、西藏、海南、吉林、新疆、黑龙江、云南、宁夏)高考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高中学习阶段,你一定在班集体里度过了美好的时光,收获了深厚的情谊,同窗共读,互相帮助,彼此激励,即便是一次不愉快的争执,都给你留下难忘的记忆,伴你走向成熟。

  某机构就“同学关系”问题在几所学校作了一次调查。结果显示,60%的人表示满意,36%的人认为一般,4%的人觉得不满意。

  如果同学关系紧张,原因是什么?有人认为是我自我意识过强,有人认为是志趣,性格不合,也有人认为缘于竞争激烈,等等。

  对于增进同学间的友好关系,营造和谐氛围,72%的人表示非常有信心,他们认为互相尊重,理解和包容,遇事多为他人着想,关系就会更加融洽。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不得抄袭。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11635-697591.html

上一篇:爱迪生如何看手机?【高考博文】
下一篇:葱花~
收藏 IP: 219.217.246.*| 热度|

8 陈小润 刘洋 张忆文 赵美娣 李汝资 吕秀齐 李宇斌 biofans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5 18: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