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xcar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oxcar 学了物理而没有搞物理 却自觉不自觉地用物理

博文

科学价值与科学架子 精选

已有 7586 次阅读 2013-5-18 07:34 |个人分类:科研|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价值, 架子

刚才看到张丰博友的一篇博文“真实并不是科学的全部”【1】,里面提到了科学的价值(意义),联想起头天科学网头版头条黄晓磊博友的博文“《科学》社论和《旧金山宣言》:停止使用影响因子评价科学家”,让我忽然想到了价值的一个有趣的撷英——“架子”!当然,如果我继续邪下去的话,就会出现夹子、假肢。。。。。。最近我有好久没在博客中认真写字了,这期间只贴花照片而不戴小红花了,是该到了重拾优良传统、静下心来写篇博文的时候了。

关于科学的价值,其实毋庸我多言,大家都懂的。一个科学新发现、新突破或者进展(哪怕是极小的一点儿)的价值之所在,最直接的表现自然是研究者(学术论文的作者)在公布它的时候明确声明的,我们往往可以见诸学术文章的引言和学位论文的绪论的最后一节,如果图快不想读太多的文字,也可以去看摘要以及作者自己声明的创新点啥的。科学价值稍微间接一点儿、但置信度再高一个层次的体现,应该是对科学成果进行同行评议过程中所给出的评语,特别是这种评语由水平更高、影响力更大的同行评议者以非常客观和严谨的态度做出的时候。最长效的(虽然未必是短期最畅销的)科学价值,无疑是科学成果在长期应用中被证实了其真实性和正确性,并且在被广泛地推广和应用之后才现出来的,也是影响最为深远的。

科学研究成果的价码可能是一目了然的,我们看看其研究者为了它花了多少钱、用了多少时间、耗了多少精力就可以知道,这自然就是“科学价值”之中“价”的层次和涵义。而在“值”的层次上看,如此之大的投入,是否值得,则可能是另外一个问题,对其作出判断也往往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本来不该急于得出评判的结果。然而遗憾的是,在到处都充满了竞争的时代里,可能人人都明白,不但“时间不等人”的,而且“出名要趁早”,因此在科学界和科学管理界,都急需科学价值的表达。于是乎,各种各样的“科学架子”就堂而皇之地树立起来了。

我这里提出的所谓“科学架子”,其实就是被人分出了等级和档次的展示平台。说得再通俗点儿,就是看学术期刊是国际的还是国内的,国内的看你是几级刊物、是否“核心”以及是哪个单位主办的;国际的学术期刊,则要看影响因子(IF——“衣服”!),如果再有科学情报机构玩儿个分区,就又有了几区(总感觉这种分法似乎还不如酒类的几曲靠谱)之说。类似的,会议也分国内国外,哪级学会办的;国内的成果的奖励也有明确的等级,国际的也有知名度的大小和奖励金额多寡之分。在一般人看来,“科学架子”搭得越高,“科学价值”就越大,不为别的,因为大家普遍认为,站得越高就应该看得更远,而实际情况是,科研成果在“科学架子”上摆得越高,能够被处在更远处的人看到,其实高“衣服”期刊最为显著的价值,就在于此。其实包括这次有点儿发飙了而发表了这种即将引领“脱衣服”(摆脱IF)运动的《科学》杂志在内,其高档期刊最关键的特征是“架子”搭得足够高而且也端得足够大。

在高“架子”的形成中,一方面靠自己去树,另一方面则是靠大家去捧。关于前者,就是拉高水平和大影响力的编委、审稿人和吸引高水平学术稿件。对于后者,则要有足够多的人去看、去引用,不同学术领域的人,包括那种所谓“八竿子打不着”的远在外围的人都来普遍关注的专业方向的杂志,自然会有很多的阅读下载量和很高的引用量引用率。倘若文章涉及的话题能忽悠得大众传媒和全世界的老百姓都来关心,那就更了不得了!

按照方才我已经对“科学价值”做出的分析,科学价值的评价方式是有很大区别的。科研成果在其科学价值被简单地做个评估后摆上很高的“科学架子”就被笃信和膜拜,其实并不大靠谱。更何况,摆上“科学架子”其实也不是靠“上帝之手”,而在很大程度上是要靠作者自己去“爬”的,是“科学价值”形成中第一层次的工作——自评。在这种情况下,能干的可能真的就不如敢想的、会说又会写的。我们也得承认,能把科学价值说明白、说服别人把成果摆上“科学架子”让更多的人去关心和注意,也是一个不小的本事。

 

 

 

参考:

【1】       张丰:真实并不是科学的全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94986-690952.html

【2】       黄晓磊:《科学》社论和《旧金山宣言》:停止使用影响因子评价科学家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11883-690753.html


本文将在《科技导报》发表(2013-05-24)

 



论文与评价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11635-691043.html

上一篇:几乎被我误认为蜜蜂的食蚜蝇【近摄接圈还算给力】
下一篇:花松鼠
收藏 IP: 61.167.60.*| 热度|

36 戴德昌 赵纪军 黄晓磊 孙学军 赵美娣 曾庆平 梁洪泽 何小阳 张焱 黎在珣 李竞 王启云 万润兰 曹聪 王涛 孟庆仁 陈钢 魏武 徐晓 曹建军 赵斌 李宇斌 吕洪波 李伟钢 秦四清 李天成 陆俊茜 梁大成 戎可 蒋永华 彭真明 wgq3867 anran123 biofans zzjtcm obaniu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6 23: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