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刚才看到赵明兄的博文——“于丹北大谈昆曲被哄下台视频曝光”的博文【1】以及下面二傻兄做的那条沙发级评论——“没有网络上风传的那么可怕哦?”后,让我等在“周其凤拜母”等许多热点事件之后再次领教了微博的厉害。
最近几年,微博这种自媒体的新形式悄然崛起。微博虽然“微”,仅有短短百十个字,信息量似乎并不会大到哪里去,发微博者,未必是一定就是“一言九鼎”的大人物或者成名人士,更多时候只是平时人微言轻、地位卑微的“草根”群众。但是,微博的影响力可能很大,成就了它的“博”,因为一条热门儿“微博”可能拥有动辄数以万计、十万计、百万计以上的转发量,更别说炒热了的微博还可以吸引众多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的关注带来的更强劲的扩大效应了。
刚才看赵明兄贴上来的这段视频,我有一个最重要的感悟。那就是谁离用来录音的话筒(麦克风)更近,谁的声音就会显得很大;谁离摄像镜头更近,谁的形象就会显得更高大。以往的“话语权”和“出镜率”通常是由主流传媒出面授予的,麦克风伸向谁、镜头瞄准谁,谁的声音就可以被放大和广泛传播。在“自媒体”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把自己的嘴对准自己的麦克风,让自己的摄像头对准自己的面容或者肢体,或者把麦克风对准自己感兴趣的言论,或者用手机记录下自己感兴趣、想发布的视频,然后在微博平台上发布。如果发布的消息能够引起一部分围观群众的共鸣或者激动,甚至迎合了一部分人的心理需求,则应和之声会轰然响起,一条热门微博即可从此诞生,一个不小的新闻事件也可能会由此发端。
在微博时代,如果我们不能做到“耳聪目明”,不知道以球面波传播的声音随着距离以平方反比的规律发生减弱继而分清楚声源远近位置的效应、不能以“透视”的规则去审视三维空间的位置变化,而简单地用“拍”成了二维相片之“薄”去看待复杂的事物,被误导恐怕是难免的。在过去,群众之中“沉默的大多数”主要听领袖的,现如今,他们主要听和看“领秀”的了。
参考:
【1】 赵明:于丹北大谈昆曲被哄下台视频曝光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0615&do=blog&id=634193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00: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