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又开始讨论“教授”了。这次是因为某些大学 “教学型教授”的“设立”被年轻的喻教授“旗帜鲜明”地反对了【1】,俺在“沙发级”评论中以比较罕见地“旗帜鲜明”的态度反对喻教授一把,认为“大学应该给予教学应用的地位”,“教学型教授”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然后,俺并没有趁热打铁、借题发挥地写一篇长文来论述我的观点,跟着去戴一朵小红花然后蹭一个“置顶相关”,而是赶紧收拾东西去上课了,因为昨天是本周我最忙碌的一天之一,要在上午3-4节上一门本科生课,下午7-8节和晚上的9-10节再分别上两门研究生课。。。。。。所以,单拿出这一天来看,我这个原本教学并不出众的“科学家伙”也快成“教学型教授”了。不过,做个“教学型教授”不是我主动的选择,而基本算是“友情客串”。三门课之中其实只有一门是我一直独立上的,另外两门中,有一门此前是一个比我年轻的副教授主讲的,另一门以前则是与另一位更年轻的副教授合上的。今年这二位老师都出国了,合上课没有“替班”,而只能由我一个人完成;原本不是我上的课也要去当一回“代课教师”了。站着“干讲”(真的没喝一口水,是想测试下自己的嗓子能HOLD住不?!)了6节课的课下来,基本已经没精神头儿再去实验室干活了,赶紧回家早些休息。
以我客串一天“教学型教授”的经历来看,“教学型教授”是干神马的,相信大家应该清楚了吧?!他们最起码的职责是教学,在其他老师要为科研、行政、开发而出去打拼的时候,让大学的教学体系还能HOLD住,让课堂上不仅有等着听课的学生,还有讲课的老师。如果要求再高一些,则是要把人类长期积累的知识通过其生动的讲授以尽可能好的效果传递给学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知识,并在未来的工作中发挥这些知识的作用。
大学最根本的产品首先是毕业生,培养出合格的毕业生是大学的首要职责,而对这些毕业生最基本的要求是他们能够系统地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与技能,教学在达到这一目的的过程中是十分重要的。当然,如果大学的研究水平再高一些,产出的成果更大一些,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实践经验再多一些,肯定是可以锦上添花的,不过做到这些的前提是大学培养出来的学生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必要的专业知识,否则一旦失去了自主培养能力,就只能靠不停地“进口人才”(招研究生、花钱买大牛之类)方能维持住那种“局红管亮”的局面了。因此,在科学网网友们越来越不拿教授教学当回事儿而出现片面强调科研的情况下,俺斗胆提出一个疑问——教授,您教了吗?!
行文至此,还不算完。我那个标题中还有个括弧,里面还有一个字——“嘛”。“嘛”这个字,用天津口音说效果最佳。“教授,您教了嘛?”意思是说,教授您把神马知识、或者说怎样的知识教给了学生?仅仅把本学科的基础知识用灌输的方式教给了学生,让他们牢牢地记住,其实是远远不够的。教授们还需要让这些知识“活”起来,不仅要讲得生动一些,而且要把如何运用这些知识的“法门儿”连同知识本身一起教给学生,教学需尽量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这样的知识才是最受用的。而做到这一点,教授们仅仅知道教学可能不够,还需要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和科研工作,即使不是每天都在做科研,也要有过一些必要的科研经历。
回到最初争论的起点,中国式的“教学型教授”到底有无设立的必要?以我看,有!因为,如果我们充分发挥中国人“三个一”的精神【2】,所有的大学都“一刀切”式地被要求建成所谓的“研究型大学”,所有的政策都“一边倒”地倾向到科研上,所有的老师都“一窝蜂”地拼命地扑向科研成果而去发文章、抢项目、争奖项,结果是大学生们会变成了困在大学城里的“留守儿童”而不被重视,这样下去不用多久,就会迅速让大学的发展失去后劲,在排行榜上的名次即使会因为科研相关的指标的蹿升而有所进步,却很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给教学工作以应有的重视,在各个层次和层级上有不间断的人才培养,科教事业和社会的长期发展才会有保障。让至少一部分老师能够安心于教学,需要给他们一个“奔头儿”,“教学型教授”或许就是这个“奔头儿”。
参考: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11635-629689.html
上一篇:
一只流浪猫下一篇:
观点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