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就“天才”这个词来说,完全可以从拆字的角度去分析,理解为“一大才”,也就是是比一般的“人才”更厉害的、作用更大的。或者可以看成是“二人才”,一个人有了两个人的才气,当然很了不起!总之,天才是非常非常NB的,因此咱们对NB奖的期待,多半也都要着落到这些传说中的“天才”身上。
“天才”的撷英可以有许多,例如:天材,天裁,天睬,添彩,添柴,甜菜……等等。
许多“天才”,本来是块“天生”的好“材料”,可以谓之“天材”。例如,具有超出常人的记忆力、数学推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音乐能力、表演天赋等等。这些“天材”,本来应该是“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如果能把他们用对了地方,自然威力无比。但是,现实往往是“天生我材逼有用”,一般不是让“天材”们自己找到用武之地,而是由别人替他们选择教育方式、职业和人生道路,被逼着去做家长和教育者们认为合理的事情。
有些“天材”很早就崭露头角,可能早早就被视为“天才”,但最终却也没能有太大的成就,这又是为何?在现实生活中,特别是在咱中国,哪里有“天才”一出,必然就有众人蜂拥而至,惨遭“天睬”。辈分和地位高的家长、领导和老师们,会对“天才”寄予厚望,然后纷纷提出各种培养和教育方案(例如特殊培养、送出国之类),这是一种“天睬”——自上而下的“理睬”(其实难免有暗藏“理财”之心,希望借此天才给自己“添彩”的)。哪里有了“天才”,俺们寻常老百姓自然也乐得去围观一下,希望刨根问底儿地弄清楚人家的孩子咋就这么神奇、为何(包括吃了啥用了啥)能有如此出众的智商或者能力之类,于是代表着广大人民群众眼球和耳朵的诸多媒体也回一哄而上地前去采访,让“天才”本人天天被人“睬”,天才家的门槛儿都天天被人踩。。。。。。已经被荣誉光环所笼罩、被精心设计的教育模式所牵引、被世俗利益是非而迷惑的“天才”,能否再表现出天一般高妙的才气,真的很难说。其实有些“天才”的表现,本是某一时段的灵光乍现,是种厚积薄发,要想让人家“天天有才”,本来就不容易,更不要说“天睬”破坏掉这种积累的条件了。
谁是“天才”?如何评价“天才”?其实是很难回答的大问题,也很难有普遍适用的评价标准。从这个意义上讲,“天才”的认定或许真的需要“上天”来做“裁判”了。不幸的是,“天才”是人,也必然生长在人世之间,因而识才辨才归根到底还是要靠人,而不敢去劳老天爷的大驾。正因为如此,社会才对对那些善于识才用才的“伯乐”寄予厚望,“伯乐”们对人才的评价有时才会一言九鼎。不过,如果由一人做出这种裁判,难免会让人感觉是“人裁”(反过来看就是“裁人”!),置信度不高,必须要由不只一个人做出这种裁判,大家才信得过,所以杂志审稿多半要找2个以上审稿人,而这“二人裁”,看起来就已经是“天裁”了,总之,“天才”应该是大家公认的“才”。关于“天裁”,我们千万不要理解为“天天裁”,对“天才”的评价是根据其某个“天才”的成就做出的,而天才的成就绝不是每天都有的,所以每年、每月甚至每天都去做评价,大概发现不了“天才”,更成就不了“天才”,甚至只会毁掉“天才”。
其实,很多“天材”犹如大田中的甜菜,看起来土了吧唧地也没啥特别的,只是在人们发现它很甜而且含糖之后,才会在其长成之后收获回来,放入锅中,在灶上“添柴”让火烧得旺旺的,把甜菜里面的糖熬出来吃而已。所以我想,对待“天材”们,最该做的或许是给以必要的条件让其自然成长为“天才”,在其“天才”的成就将要面世之际及时“添柴”促进其最终的成功,而非早早地从“土”里刨出来制成“天才标本”。
参考:
【1】 吴飞鹏:博士是需要多样的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1814&do=blog&id=509823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4: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