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双春老师写了篇题为“评和被评都是一面镜子”的新博文【1】,很透彻地分析了时下高校中“评”与“被评”折射出来的眼界和境界的问题。俺读了之后,深受教益和启发,写下一条“有趣的是这两面镜子之间的夹角”的评论,又从这条评论引发无限制的遐想,写下这篇博文,想说说自己相关问题的看法。
在我看来,“评”可谓是用一面“镜子”去照别人,“被评”则是被别人拿“镜子”照。
如果一个人同时处于“评”和“被评”的状态,则他的周围就会有至少两面“镜子”。一面“镜子”是拿在他(或她)手里,其他的“镜子”则在别人手上。如果评者的心态很平静,会用的平面镜去照,这也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镜子”,如果镜子干净明亮,“照”出来的“影像”很清晰而且不失真。它的寓意就是,平静的心态之下,才能有公平、客观的评价。
如果心态不“平静”,则所用“镜子”的表面多半也不是平的,这样的“镜子”照出来的“影像”,可能出现哈哈镜的效果,形象上会出现一些不成比例的、很夸张的变形,某个局部被严重拉大,同时其他部位却被缩小。偶尔瞥一眼这样的影像,大概会让人觉得很好笑,但这样的景象如果看得多了,人眼中世界和心中的境界就会严重扭曲。不公平的评价背后,很可能有着不平静的心态,在这种不平静的心态之下,对一个人的评价可能是刻意夸大他的优点或者缺点。
如果“镜子”并不是局部瑕疵造成的不平,而是人为设计成了球面或其他对称性很好的弯曲表面,则会出现凸面镜、凹面镜的效果。此时通过镜子看到的影像,影像的各部位比例还算合理,但会显得很小或者很大,也可能显得或远或近。对应到对人的评价上,那就是整体地被捧高或者贬低了,这无疑也是一种不平静带来的不公平。 “镜子”一凸出,人就会被渺小,“镜子”一凹陷,近处的人会显得很大,远处的人也会变得渺小,而且还会倒过来。对应的世相百态,相信大家都懂的(不懂也应该可以领悟到),也不用我多说了。
事实上,“镜子”不但可以用来“照”别人,一样可以拿来“照”自己,也就是所谓“自评”。通常情况下,客观地评别人已不太容易了,要更准确地评价自己就更难了。拿一面“镜子”来照自己,看到的基本是“正面形象”,费点儿劲儿才能看到侧面,所以自评的时候经常会是很高的。如果想看到自己的背面或者反面,则至少还需要一面镜子,也就是要综合别人的意见才能更准确地评价自己。
参考:
【1】文双春:评和被评都是一面镜子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2323&do=blog&id=454518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6: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