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xcar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oxcar 学了物理而没有搞物理 却自觉不自觉地用物理

博文

年轻博士们何以“独立”?

已有 6864 次阅读 2011-1-25 00:53 |个人分类:科研|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博士, 能力, 独立, 年轻, 水平

    前几天贼忙,没多少时间上科学网看博、评博和写博(不知何故,写了在办公室也发不上来,郁闷死了!),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博客荒芜,周点击量跌出前100名而无可奈何。今天终于放假,学生们纷纷回家,稍有闲暇,赶紧来找个热门话题争取尽快写上一篇。左顾右盼一番之后,发现这两天在热议年轻博士(不是指年龄,而是指刚出炉拿到博士学位的那种)独立门户搞科研的事情,于是也来凑个热闹,说说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年轻博士们该不该独立当然应该!否则,对不起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上常有的那句具备独立科研能力的评语,虽然这句话经常显得言过其实而会被很多要求更严格的老师嗤之以鼻,但不能否认的是绝大多数博士生在完成了博士论文全过程之后,是具备了在一个并不太大的专门领域内自己做点儿科研工作的本事的(查文献、找课题、拟方案、做实验、写文章.....),这种本事说大不大,说小倒也不算小,如果运用得当,是可以有些效果的。要想让这点儿来之不易的科研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并在工作中不断提高,是应该给他们一个自己去搞点儿科研的机会,也就是所谓的独立。如此笼统地说年轻博士应该独立,也许能博得若干青年朋友们的一番喝彩立顶,估计也难免同时会有很多导师和大腕级的人物摇头反对。这就要引出第二个话题:

    年轻博士们要哪门子是的,如果不分青红皂白地鼓吹年轻博士们独立,就如在社会上随便鼓噪独立一样,只怕天下不大乱也会小乱,反正肯定不会丝毫不乱。为了不添乱,我在这里需要分析一下独立的层次和规模问题。在军队中,可能在一定阶段出现一些没有列入正式而且确定的编制序列的分队、部队甚至兵团或军团,被称为独立营、独立团、独立旅、独立师、独立军和独立集团军,不过无论哪个,也都有一定的上下级的隶属关系,例如苏联卫国战争时期曾有个独立濒海集团军,直接隶属于最高统帅部而不非友邻的乌克兰第四方面军;所以号称“独立”虽与常规的隶属关系不同,但也并非谁也管不着的、绝对意义上的独立大队。所说的“独立的科研”也差不多,虽然在研究课题与方向的设立、研究方法手段的采用、研究队伍的管理以及研究经费的支配方面有独立性和自主性,这似乎是不言自明的,但任谁也难做到完全意义上的绝对独立,总会在实践中与上下级、左右邻之间发生各种联系,“独立”通常会被限制在一定的层次和规模上。如此看来,下一个话题就应该讨论:

    年轻博士们能不能独立能,但有难度独立二字说起来很容易想做到却真难。事实上,制约年轻博士们独立的因素来自多个方面,刚才已经提及了外部环境的一些制约,下面要重点说说自身能力的局限。在博士生队伍迅速扩招后的当下,真正能在博士毕业的时候就能做到独挡一面的优秀博士生可并不很多,大多数博士生求学的过程中虽然也在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但限于当前的学制、学生的基础、导师的水平以及课题的难度等等现实条件,不是每个博士生都有机会通过得到训练。由于训练“科目”有限,博士生即使完成了一个很好的论文各种,在科研能力方面还是不能避免存在这样那样的缺陷,这些缺陷博士生阶段是无法弥补的,这样的问题必须在博士毕业后的实际工作中去解决。例如,如何撰写各种各样的标书去申请项目,就不是每个博士生都有机会接受训练的(虽然现在帮老板当“枪手”的博士生也不少了,但毕竟不是人人有份儿),而这却是年轻博士独立从事科研工作后必须立刻去做的首要工作;更不要说从全局着眼统领一个甚至多领域的科研工作了。年轻的博士们要真正做到独立,就必须努力学习,不断地提高和充实自己。问题是:

    年轻博士们想不想独立不一定!我不得不说,同样是博士,那差距还是相当大的。有的博士,很有雄心壮志和“独立”意识,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成就一番大事业;有些博士,也有宏伟的目标和远大的抱负,但他们会选择另外一条路,他们主动投身到“大牛”们的旗下,希望通过大牛“给力”获取更多的资源和更好的机会,而这种资源和机会是以牺牲年轻时代的“独立”为代价的。这两种做法各有各的道理,或许可以做到殊途同归,所以也不能简单地评价谁更高尚哪个更卑微。暂时不想独立的这种情况姑且不轮,单分析一下: 

年轻博士们如何真正独立这个话题,很深奥很沉重还很那啥,我其实说不好,但既然话已至此,只好勉强说几句:

首先,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其实不是一下子就能做到的。虽然“撕破脸皮”当大旗、面对面地放几炮“干一仗”痛痛快快地宣布“哥从今天起开始独立啦!”似乎显得很酷很拽很爷们儿,其实却“很傻、很天真”。因为“独立”其实是很需要些资本的:做科研要想独立,需要有自己明确的研究方向(能和被独立的母体分割清楚),要有自己可以指挥的研究队伍(人马),要有独立开展研究所需的仪器设备资源(“有枪才算草头王”),更要有一定规模的研究经费(“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和业界的一些人脉关系,这些“独立”的资本,非一日之功,都需要长期的积累,显然远不是寻常的年轻博士在仓促之间能够做到的。现实中年轻博士的那种“独立”,可能只是一次独立的科研经费申请,或者博士毕业就业到一个新单位中不愿意融入那里既有的研究队伍而执意坚持自己博士论文的研究方向而已,这个层次上的“独立”能走多远很难说。

其次,“独立”的最终目的应该不在于“独”而在于“立”(又拆词!)。在很多人的心目中,“独”往往比“立”更受关注,原因在于“独”往往可以让人摆脱压抑而觉得痛快,“立”却常会使人感受到压力。现实情况是,“独”出去容易“立”起来难:为了“独”而“立”可能是一种“标新立异”的伪立,很可能难以维持,最后不得不选择回归或者另找靠山;相反,为了“立”——即为了树立起一个新方向、闯出一片新领域的“独”却有可能受到很好的效果,这种“独立”才真正是具有建设性的。

最后,学术的“独立”思考值得提倡,因为如果没有独立的学术思考就难言创新和进步。相反,学术交流和团队协作中不可轻言“独立”。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在科研中合作总是必要的,年轻博士们最应该注意学术交流与合作,在交流中完善自己,在合作中共同进步,过火的“独立”是无论如何也要不得的。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11635-407565.html

上一篇:明升暗降:也谈科学网系统升级
下一篇:再说“独”的话题
收藏 IP: 221.212.176.*| 热度|

42 王晓明 陈安 王孝养 吴飞鹏 陈湘明 曾庆平 武京治 刘进平 李学宽 刘广明 侯成亚 丁甜 王鸿飞 孔晓飞 罗汉江 诸葛淑媛 王号 饶海 丛远新 林涛 熊李虎 刘洋 刘俊明 赵明 柳东阳 李兴财 孙志伟 王力 段明 苗元华 唐常杰 吴锦宇 肖映雄 张肖飞 鲍海飞 杨学祥 毛培宏 崔全顺 xqhuang opticssim xiaxiaoxue86 miran

发表评论 评论 (5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0: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