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目前有没有世界一流大学?据说目前肯定没有。
中国未来能否有世界一流大学?据说“可以有”而且“一定能”。
中国何时能够有世界一流大学?先请参阅各知名大学的建设目标和规划......
总之,“世界一流大学”是中国高等教育界的一个近乎永恒的话题,人们面对这样一个这个沉重的话题,有着那么多的期待、遗憾、伤痛、失落、失望,也有更多的亢奋、激情、热望、焦虑等等难以名状的情感和心情。既然我们没有,而且很希望有,那就只能努力去建设,所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早已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国家的钱也为之投了、上上下下的各种努力也为之做出了,全国人民就翘首企盼宣布“建成世界一流大学”那一天了。作为一名曾经的大学生、研究生和正身处大学教学、科研一线的比较典型的“食草族”普通教师,我无意也无能去思考“肉食者谋之”的问题,但也无妨借着这个话题写篇博文出来,从一个独特的角度聊点儿个人看法,希望用比较轻松的语气侃一下这个比较沉重的话题。
其实“ 一流大学”啥样?咱土鳖们没亲自见过更没体验过,反正据说都“牛”得很也“拽”得很,以我最粗浅的认知,大概各种著名排行榜都能雄踞榜首区的那些牛校便是传说中的“一流大学”了。因为,“一”者乃“首”也,自然只有总是在潮“流”最前面的大学才能叫“一流”了。从这个角度看,要建设“一流大学”,其实就是解决如何把自己大学搞到各大排行榜的前面去,即让名次上升到“一区”,达到此目的自然就算位列“一流”了。怎么把名次尽快地搞上去呢(要走“捷径”)?自然要先研究“排行榜”的指标评价体系,然后再对症下药逐一落实了,换句话说,能把一所大学扶上“一流大学”宝座的“排行榜”评价体系便是一根指挥棒,指引着若干中国大学走上“奔一流”的大道。
最具有中国特色的“奔一”模式,简单说还是“一流大学”这四个字,不过中间要加个逗号断个句,即“一流大,学!”
我这里所说的“一流大”,就是首先在规模上达到“一流”,绝对地够“大”。中国的大学在最近十几年里都在忙着扩张,在买地圈校园、盖大楼、修大门、请大牛、扩招方面可谓是不遗余力,这么一路忙活下去,就不用愁人数、占地面积、校舍面积、师生比例之类可以量化的指标不达到一个堪称“一流大”的规模了;人多了,特别是比较牛的人多了,装备设备多了,钱多了,成果自然就多,这样能亮出高水平成果及其带来的附加值(例如奖项之类)的机会当然也会增多,这便是为啥要会以“一流大”为奋斗目标,总之一切以数量先行,希望在庞大数量累积的基础上寻求质量突破。
我这里所说的“学”,其实就是当前中国大学的建设思路和行为模式更倾向于向别人学,说得直白一点就是“效仿”,于是伴随着“走出去”和“请进来”,努力模仿甚至直接照搬照抄国外“一流大学”,从教材体系到管理模式,从科研方向到考核指标,很多都是以国外大学为蓝本。这样做固然可以在很短时间内使教育和研究水平有一个明显的提升,收效很显著。但是,这种“学”当中还潜藏着一些深层次的问题:首先就是中国大学的上下游(中学教育和毕业生就业)不可能和国外大学的一致,这样的“学”可能会象“邯郸学步”一样无法取得好的效果,反而闹出些笑话。更何况每个忙着“奔一”的大学都有不止一个学习对象或者效仿目标,甚至请着若干个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大学的顾问,这么一来,反而容易变得无所适从而不知所措,甚至长期处于摇摆不定的状态,这样就只好原地踏步,反而难以获得迅速而有效的发展。
转回头来再说“建设一流大学”这事儿,我们还得提防人家“世界一流大学”的考评指标会不时做出些修订和变化,咱如果按照“老黄历”的标准指定规划进行建设,难保不出现由于计划跟不上变化而建成一批N年前标准的“世界一流大学”,然后就有可能被揶揄成“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落后N年”。简单地追求“一流大”和盲目无我的“学”是很难真正成就一所“世界一流大学”的,以“一流大”为目标会把大学搞成“巨无霸”却不够灵便而制约创新和改革(也没办法,“翅膀”太沉重);而仅靠“学”,就如长跑比赛的跟跑者,能够获得的最好名次也就是第二却没法成为第一那样,能成为“二流”已经很不容易,“一流”或许只能是永远的目标了。
要想真正建设出一批“一流大学”,就不要那么在乎“捷径”,最先应该做的便是先踏踏实实地做事情,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建设思路应该“以我为主”,先对自己大学的状态进行合理的分析,然后拿出针对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案,以这样的模式发展,或可少走几步弯路。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9: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